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被称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群战后追求梦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都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这些内在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菲茨杰拉德的“天路历程”——从追求理想的“美国梦”到梦幻破灭的过程。《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生前所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小说的素材来自菲茨杰拉德与妻子珊尔达在欧洲的一段生活经历,尤其是珊尔达患精神病的经历。它戏剧性地再现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可以说是对他前半生的忏悔和总结。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自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各界评论家对其进行了研究。评论界的研究各有侧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对该作品主题的研究;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研究;对小说创作角度、叙述策略和象征意象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将小说男主人公迪克丹弗和作者菲茨杰拉德命运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作者的写作初衷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目前,在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本人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共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小说的写作背景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理论介绍,首先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包括精神决定论,人格结构论及防御机制;其次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功能及其意义。第三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相结合,横向分析二人在追求自我理想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人格结构特点的演变。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迪克·丹弗与菲茨杰拉德进行对比分析的意义。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小说主人公迪克·丹弗的本我、自我、超我与作者菲茨杰拉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看到二人“美国梦”破灭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腐蚀及上层社会的自私、道德的沦丧。迪克·丹弗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的映射,他的自我回归是菲茨杰拉德所赋予的,是菲茨杰拉德本人找寻自我的体现亦是他满足本我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