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痰液黏稠度客观指标的测量方法,为临床提供量化的痰液黏稠度客观指标,用于临床不同人工气道湿化液的湿化效果的判断。2.比较0.45%氯化钠溶液+氨溴索与0.9%氯化钠溶液+氨溴索对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为临床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提供依据。探讨应用痰液流变学的检测法,使护理人员能及时预防具有发生痰栓堵塞气道高风险的II度以上痰的形成。3.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自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科采用便利取样法留取患者痰标本共65份。观察并记录痰标本性状后,从每份痰标本中各取两份1ml痰标本,并将两份1ml的痰标本分为A、B两组,分别选用不同的溶剂进行稀释。A组使用的溶剂为0.45%氯化钠溶液,B组使用的溶剂为0.9%氯化钠溶液。向A、B两组痰标本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溶剂及四丁酚醛后摇匀。采用ZL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量痰液黏稠度。采用频数统计法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及配对t检验对痰液黏稠度定量资料进行统计。2.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高干重症监护病房、综合重症监护病房纳入4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C、D两组。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情况以及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C组患者以0.45%氯化钠溶液50ml+氨溴索15mg为湿化液,D组患者以0.9%氯化钠溶液50ml+氨溴索15mg为湿化液,采用微量泵持续气管滴注法持续滴注,滴注速度均为2ml/h。收集患者湿化前、湿化24小时及湿化72小时后患者的痰标本及血气分析值、体温、心率、血压、出入量、痰液性状、痰液黏稠度主观分级等资料,并以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流变仪测量痰液黏稠度的方法测量痰标本黏稠度客观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散点图等统计方法分析两组不同湿化液的湿化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按痰液、溶剂与四丁酚醛体积之比为10:30:1的比例向痰标本中加入溶剂及四丁酚醛摇匀后,可使用流变仪测量痰液黏稠度。2.当痰液、溶剂与四丁酚醛达到一定比例时,0.45%氯化钠溶液与0.9%氯化钠溶液均可作为溶剂使处理后的痰标本可用流变仪测量其黏稠度。3.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0.45%氯化钠溶液+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其气道湿化效果优于0.9%氯化钠溶液+氨溴索的湿化效果。4.在给予人工气道湿化72小时内,湿化效果随时间的增长而愈加显著。5.本研究中,痰液黏稠度与血气分析值、心率、血压、体温、出入量之间无相关性,对于该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结论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若不给予合理的湿化及相应的护理措施,黏稠的气道分泌物极易形成痰栓堵塞气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甚至发生窒息,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出痰液黏稠度客观指标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可通过客观指标反映痰液黏稠度,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判别具有形成痰栓高风险性的高浓度痰,并可据此及时调整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防止痰栓形成。此外,可通过使用该方法测量痰液黏稠度来判断不同湿化液的湿化效果,从而为临床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本研究中,通过比较以该方法测得的两种不同湿化液在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痰液黏稠度的客观指标发现,0.45%氯化钠溶液+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其湿化效果优于0.9%氯化钠溶液+氨溴索。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人工气道管理的过程中,可选择0.45%氯化钠溶液+氨溴索作为湿化液以降低患者痰液黏稠度,减少痰栓堵塞气道状况的发生,并针对相关因素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