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加强,生态水资源锐减,荒漠河岸林由于长期缺乏生态用水,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为保护退化的荒漠生态系统,避免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2016年自治区决定开展生态退化区保护输水的工程。本文主要探究其补水效果,将研究区选在叶尔羌河下游、塔里木河中上游重点胡杨林淹灌区,通过实地调查植被及土壤数据,分析淹灌对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的影响,并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探讨了淹灌与植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该研究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护区补水效果实施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叶尔羌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上中游淹灌后土壤含水率分别增加了341%、233.5%,随着距河距离的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都呈现递减的趋势,叶尔羌河下游距河道600m范围内地下水位由灌溉前的4-6m减少为灌溉后的1.7-2.7米,塔里木河上中游地下水埋深由4-4.5m下降至1-4.5m;叶尔羌河下游淹灌后该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增加了37.5%,且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减少表层土壤含盐量有降低的趋势,淹灌后塔里木河上中游表层土壤含盐量减少了14.2%;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减小表层土壤含盐量有降低的趋势,在叶尔羌河下游和塔里木河上中游在淹灌后土壤有机质均略有减少,随着距生态闸距离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2)在叶尔羌河下游淹灌3年后胡杨苗增长率最高,塔里木河上中游淹灌2年后胡杨苗增长率最高,塔河中上游在淹灌后胡杨苗密度明显高于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枝下高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其中叶尔羌河下游胡杨枝下高下降了78.5cm,较淹灌前下降了20.1%;塔里木河上中游胡杨枝下高下降了104cm,较淹灌前下降了31.6%;胡杨总体长势为塔里木河上游情况要好于塔里木河中游和叶尔羌河下游。研究区淹灌前种群年龄结构近似于纺锤型,属于“衰退种群”,经过3年的补水,胡杨林各龄级都有增长趋势,胡杨林年龄结构较为健康,胡杨种群的聚集程度均有所增加。(3)通过淹灌,叶尔羌河下游、塔里木河上中游新增12和11种植物,主要是植物幼苗、喜湿植物以及一年生草本。叶尔羌河下游450m后优势种为胡杨、柽柳、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淹灌300m内优势种为一年生草本或喜湿植物,塔里木河上中游距生态闸大于300 m后优势种为柽柳、耐旱的多年生草本,300m范围内以胡杨、柽柳幼苗及喜湿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为主,特别的,胡杨苗?一年生草本在450 m后消失。(4)从环境角度分析,研究区淹灌、河流走向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表层土壤全盐含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随着经纬度的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盐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群落Ι、群落П、群落Ⅲ、群落Ⅷ主要受0-60m表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植物群落Ⅳ、群落Ⅴ、群落Ⅵ、群落Ⅶ、群落X受地下水埋深以及0-60cm土壤全盐含量及有机质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