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N2”格式的多维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y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N1+N2”格式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句法、语篇等多角度思考,用配价理论、认知理论和语体理论等观点,结合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在封闭性语料库中探讨“N1+N2”格式配价分布情况、认知模式以及语体特征和语用功能。  本文认为高价位名词语义不能自足,所以分布面小而且数量少。“N1+N2”格式的信息度有高低值的特点。由于目前研究倾向于“N1+N2”格式的语义分析,对“N1+N2”格式的信息度尚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N1+N2”格式信息度高低特点进行详细描写。同时,本文进一步丰富了“N1+N2”格式认知模式的分析,结合语言主观性观点,细化了“N1+N2”格式的认知模式。本文从语篇角度,描述“N1+N2”格式语义类型、认知模式和信息属性的分布情况。  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说明本文的选题原因,介绍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方法,限定了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至第五章分别从名词配价、格式配价组合、认知分析和语体语用功能角度详细分析阐述了“N1+N2”格式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首先,从配价和组配角度,阐述了N1、N2位置上的名词在不同价位中所具有的特点,描述出N1、N2在各种价位中的差异分布。并对“N1+N2”格式中成分的组配方式进行分类,“N1+N2”格式的信息度高低表现及其具有的语义特点。其次,描述“N1+N2”格式的认知视角,分析“N1+N2”的认知模式。阐述形成“N1+N2”格式的主观和客观机制。最后,考察了“N1+N2”格式在诗歌、新闻(包括网络新闻)、对话、科技散文中的语体特征,说明“N1+N2”格式在语体上差异反映了其语体功能特征。  第六章为本文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尚待深入分析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论文拟对泰戈尔的儿童诗作整体的研究,分析其浅显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意蕴以及独特的艺术建构方式,并结合作家的生平及哲学美学思想探寻诗人的儿童观,分析诗人如何看待和诠释
摘要:外来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它的产生和使用对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不断发展并保持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关于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认知构式观入手,能够对现代汉语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