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延迟和术前减张在扩张皮瓣转移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末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Skin expansion technique,SET)应用临床,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为烧伤、创伤瘢痕、肿瘤、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较为满意的新方法。于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成为了整形外科近代史上划时代的成果。但是,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不断研究、改进与提高,使其更加完善。为此,本文首先就有关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相关组织学、血流动力学和如何改善扩张皮瓣的微循环作相应的综述。文献综述回顾了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过程的相关生物学变化,如:皮肤来源、皮肤的形态学变化、生物学转归和微循环的改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微循环障碍的分析以及对策。皮肤组织扩张术的皮肤来源有三个方面:①生物性生长②弹性扩张③机械蠕变。对于常规扩张方法,生物性增长是其皮肤“额外”的主要来源;而快速扩张方法则以机械蠕变和弹性扩张为主,细胞有丝分裂所占的比例很少。皮肤扩张后各层组织形态学均有明显的变化,但常规扩张与快速表现却不完全一样,所有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表明,无论常规扩张还是快速扩张,扩张后皮瓣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加,扩张后皮瓣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故近年来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扩张皮瓣易于出现血运障碍导致皮瓣坏死却又妨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用。究其原因,可能有:扩张的刺激引起扩张皮瓣微循环发生了复杂的生理变化,而且在扩张皮瓣的转移过程中还有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机制影响。针对扩张皮瓣出现障碍的机制,相关文献报道了一些预防方法和措施,如缺血预处理、应用药物等,以改善扩张皮瓣的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临床中为了预防扩张皮瓣发生微循环障碍,我们采用一种改良的新方法:分期延迟术与术前减张联合应用,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其成活率。自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我们共为22例病人,在扩张皮瓣转移过程中,采用应用改进的皮瓣延迟术和术前减张的联合方法,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0~42岁,平均28岁;治疗面颈部瘢痕17例,手部瘢痕5例,扩张皮瓣最大面积36×8cm,长宽比例最大为4.5:1。结果显示皮瓣100%成活,随访1—2年,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通过文献回顾与临床病例分析,结论如下:(1)经过扩张后皮瓣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扩张皮瓣存活率明显提高;(2)皮瓣坏死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首要的并发症,将严重的影响治疗效果;(3)扩张皮瓣坏死的原因:扩张引起皮瓣微循环改变是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导致皮瓣血运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扩张皮瓣的转移过程中还有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的原因;(4)针对扩张皮瓣出现障碍的机制,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预防和改善扩张皮瓣的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5)联合应用改进的皮瓣延迟术和术前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从而提高扩张皮瓣成活。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耶鲁大学董事会的运作变革,以及耶鲁大学的行政架构和文理科教授会的学术治理,并指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交融是耶鲁大学治理的一大特征。
从人胎脑cDNA文库分离到一个长595bp的cDNA,它含一个编码153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5UTR长18bp,3UTR长118bp;在3UTR中,含有非典型的加尾信号序列“AATTAAA”和长15bp的polyA序列。由阅读框推导的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7.3KD,等电点为4.89。
高尔基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俄国作家、剧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高尔基的人文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名剧《底层》是高尔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
学术综述是研究工作的起点,特别是开展一种新的史学研究之时,不仅需要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还需要对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把握,作为学术支撑。甚至可以说,新史学在一定
研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 ,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几个概念扩展 ,提出了生产组织新模式。探讨了新生产模式的计划信息组织与决策过程的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多民族省份,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通过内涵挖掘并构建相应可行性政策,是贵州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
钻削测力仪作为检测钻削过程中各项数据的最基本设备,在实现加工自动化、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压电石英扭转效应”原理的发现和应用,钻削
筛选到一株产乳酸脱氢酶的植物乳杆菌RS2-2(Lactobacillus plantarumRS2-2)。产酶条件研究表明,以蔗糖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起始pH 6.5左右,30℃发酵,接种量为10%,产酶量最高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及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及其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