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子荧光粘度探针及其活细胞成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Denk等人发展双光子荧光三维成像技术以来,人们相继开展了大量活细胞和组织的双光子生物荧光显微成像研究工作。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相比,双光子生物荧光显微镜具有三维空间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自发荧光弱、光损伤小等特点。与普适性荧光显微镜、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要求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双光子荧光活性吸收截面。但双光子荧光探针的研究工作的相对滞后却限制了它在活性生物组织与细胞内纵深方向的大深度、高精度的断层荧光探测和成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因此,发展具有大的双光子荧光活性吸收截面的双光子荧光探针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目前关于双光子生物荧光探针的开发已成为一个国际研究热点。细胞内不同区室的流体的粘度有很大差异,例如,细胞中胞质液的粘度值和水的粘度值很接近,约为1-2cp;而细胞内膜系统附近的粘度值可高达140cp。细胞内的流体粘度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信号转导、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以及代谢产物的扩散等密切相关。比如,细胞质粘度的改变会影响到心肌细胞和肺巨噬细胞的生物活性,而白细胞膜粘度的增加会加速衰老,等等。因此,在细胞水平上检测微环境的粘度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目前虽然有许多荧光粘度探针被报道,但能够实现细胞特别是活细胞成像的粘度探针还比较少,而能够实现活细胞成像的双光子荧光粘度探针尚未见报道。因为荧光探针在细胞内的分布是未知的,同时探针的荧光强度受到探针浓度的影响,所以单纯地通过荧光强度的改变来检测细胞内的微粘度的荧光探针只能给出细胞内高粘度区域的荧光图像,但不能给出细胞内荧光成像区域的粘度值相对大小的梯度分布图像。然而采用比率荧光粘度探针可以消除探针浓度以及仪器设备等因素引起的干扰等,从而给出细胞内荧光成像区域的微粘度梯度分布图像。在实验工作中,我们首先发现探针A7是具有红光发射特性的双光子荧光粘度探针;而且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认为探针A7也是一个单光子比率荧光粘度探针;进而经过对探针A1双光子吸收和荧光性能的分析,提出将探针A1用作双光子比率荧光粘度探针的猜想。另外,鉴于高半胱氨酸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比如,血浆中高半胱氨酸的过量可能会诱发很多中心血管疾病,等等,我们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并发现探针A7在DMSO溶剂中能够专一识别高半胱氨酸,而在混合溶剂DMSO-PBS(体积比为8:2)中可以通过裸眼来直接观测探针A7与Hcy的作用前后的颜色变化。
其他文献
<正> 我区胡豆黄发病率较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或单纯中药治疗,除少数转县医院输血外,大多病例疗效颇为满意。中药以消黄清热除湿健脾为主,今举二例如下: 〔例一〕:张△△,男,3
近年来,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国家先后推动实施了多项改革,财政活动逐步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一定程度上,财政部门已成为社会资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在维护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道路施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受到施工技术、工期和安全等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道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国家治理》周刊约请来自不同地区、领域的基层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奋斗历程"亮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现在的重点研究方向。每年火电厂的发电量占中国总发电量的78%,是全国发电的重头也是能源的命脉。通过
多肽介导靶向的药物纳米制剂是将多肽靶向分子引入纳米载体表面的一种主动靶向药物制剂,可增加药物到达肿瘤组织和导入肿瘤细胞的量,实现有效治疗肿瘤的目标。本文概括性地介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消费者的健康,科学研究表明,大量食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多种疾病产生。本文简述了反式脂肪酸的概念、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危害
研究背景:目前,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城市儿童。超重不仅影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还增加了成年后患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
太赫兹(Terahertz,THz)成像技术作为太赫兹波段的关键技术之一,已经在生物医学、安全检查、航空航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及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根据瑞利判据,常规远场太赫兹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受衍射极限(0.61λ/NA)的限制,一般为毫米量级,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而现有的太赫兹近场成像技术往往无法克服分辨率的提高与信号通量和光谱信息损失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提出了一种介质半球耦合
研究背景麻疹危害严重,发病率及病死率居儿童传染病首位,是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麻疹疫苗(MV)使用前的1950-1965年,全国麻疹发病呈高位运行,报告发病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