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准噶尔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组成、结构、就位机制及大地构造意义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wj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准噶尔地区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为研究对象,从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就位机制及大地构造意义等方面对该混杂岩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具体进展和认识如下:1、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以泥盆纪地层为基质,各构造岩块为其组成部分的构造混杂带。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火山岩较为发育,代表扩张机制的岩墙群规模很小,札河坝地区硅质岩较发育,并识别出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岩块。层序组合虽受构造破坏,但从总体来看仍是一套组合比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变形变质强烈,普遍发生绿泥石化、绿帘石化。2、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中基性熔岩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洋岛玄武岩(OIB),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岛弧玄武岩(IAT),而后两者之间具有过渡的特点。其中洋岛玄武岩(OIB)不属于蛇绿岩成分,与地幔柱或热点作用有关,是后期卷入混杂带随其它组分一同构造就位而成;基性熔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岩浆源于亏损的地慢源区,并且存在消减组分加入的交代作用,表明其成因与俯冲作用有关。3、结合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基性熔岩显示IAT和MORB兼具并呈现过渡的特点,推断该蛇绿岩的形成与岛弧相关,其形成可能介于洋脊到海沟之间的偏海沟区域。通过分析基性熔岩的物质来源,指示其可能为相同岩浆体系下演化的产物,并表明其形成与岛弧或陆壳物质的带入密切相关,与岛弧带关系密切。4、通过对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中的4组辉长岩进行锆石U-Pb测年,显示几乎一致的测年结果,均在396~409Ma之间(早泥盆世),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既存在早古生代(寒武纪-中奥陶世)的蛇绿岩残片,同时也存在晚古生代(早泥盆世)的蛇绿岩残片,也进一步说明,受俯冲增生作用的影响,准噶尔洋逐渐向南退缩,增生杂岩向南发育,使得早古生代洋壳与晚古生代的洋壳残片拼贴在一起。5、依据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岩片变形、变质特征,接触关系等特征以及对比分析蛇绿岩三种主要的就位机制类型,认为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的就位机制属于俯冲折返拼贴式。6、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阿尔泰—准噶尔构造带为典型的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并显示由北向南增生的特点,札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所代表的洋壳残片为该增生杂岩的组成部分。早古生代广泛分布的岩浆弧、岛弧、增生楔和蛇绿岩片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活动陆缘的多岛洋古地理格局,这些构造单元在晚古生代不断增生到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导致了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地块之间的古准噶尔洋盆消亡,这种多重俯冲-增生造山作用过程在阿尔泰—准噶尔造山带侧向增生与大陆生长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虫草素作为蛹虫草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消炎、调节免疫、抗肿瘤、治疗白血病、锥形虫病等药理作用,本文对蛹虫草菌株进行液体发酵,从培养基成分优化、补充添加剂、重复批
本文在对新课程批评者关于"轻视知识"评论的立论基点——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的命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的基
<正>一、何谓"高观点"地理试题"高观点"地理试题是以近现代地理学理论或地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背景来设计,以中学地理的语言来表述的地理试题。那么,为何要谈"高观点"地理高考
"生活世界"概念引入教学理论的教学意蕴在于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指突显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重视教学
目前,我国产业产业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外部因素,产业外向度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
发展中国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总的趋势:从精英型、学术型、消费型的教育,逐渐发展到大众型、经济型、生产型的教育,并正在向普及型、
500kV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枢纽点,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GIS型变电站具有运行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少、占地面积小、无电磁干扰等优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我国新设计的
<正> 在教育领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管理(尤其是学校层面)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W.Edw
<正>高考地理试题应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但2014年高考的部分地理试题缺失了应有的"地理味",现举例说明。【原题呈现】(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I第7~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