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学一直是教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学的“预成式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引入也不过是从“人灌”变成了“电灌”。“预成”存在诸多弊端,教学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生成”就象一缕曙光,照亮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引领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从“预成”走向“生成”,即由“预成式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然而,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成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对预成式教学现有成果的完全否定和放弃,而是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是对预成式教学的一种修正和批判、一种革新和超越。尽管如此,这种转变仍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与试验。基于此,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调查访谈、案例分析、行动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原有教育教学理论批判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质,借助信息化环境给予教育的支撑,通过整合重构、发展创造,努力地构建能够指导实地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另一方面笔者积极地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地进行实践转化与探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理论探索—实践转化—再探索—再转化……逐渐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基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逐渐明晰。论文首先追溯前人关于教学生成思想的研究,并调查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状况。通过分析和输理,笔者发现,多数人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并不清楚,有的甚至是误解,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生成性教学的具体理念和实践开展更是知之甚少,当然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种种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些内容作系统研究。因此,接下来笔者引典据经,力求阐明生成、生成性教学和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成性教学等相关术语的本质内涵。近而笔者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生成性教学的理念构建,包括信息化环境下生成性教学的目标约定、资源应用、过程把握和评价关注。然后介绍了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生成性教学的条件和支持,即信息化环境下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诉求,包括教与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寻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还对几则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最后笔者对论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开展实践工作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