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个体的创伤——《黄鸟》中的伊战叙事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与战争往往密不可分,创伤表现也是战争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伊战小说中的创伤书写既承继传统,又有所突破与发展。《黄鸟》是诗人凯文·鲍尔斯写作的第一部小说,取材于其亲身经历。小说借助美国伊战老兵巴特尔的叙述视角,通过战争和回国两条并行线索,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其从施暴者到受害者的战争创伤体验。
  本论文基于国内外最新近的相关研究,综合运用创伤话语和叙事批评理论,从小说对个体创伤的表现出发,对这一伊战叙事进行深入分析,关注人物的创伤化体验,阐释在隐含作者操控下,叙述者巴特尔眼中的美国老兵及其家人群体、伊方平民及武装分子、美国官方及国内民众等各方形象及其对他的影响,并将这种创伤体验置于复杂的伊战政治文化背景中,探讨老兵创伤讲述如何在解构官方话语的同时又参与了伊战文化的建构。旨在揭示小说创伤书写背后所蕴含的现实思考,探究文学叙事话语在当代文化和政治现实中潜在的干预力量。
  本论文包含三大部分: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战文学的发展、小说《黄鸟》的创作及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论文框架。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作品中个体人物的群体建构意义,揭示小说中创伤主体的拓展。分析表明小说中三位不同身份的伊战老兵的创伤化体验实则是整个老兵群体创伤的缩影。同时,这一创伤又不局限于老兵群体,还拓展到了其家庭;巴特尔和默夫母亲对自己儿子战争经历的不同态度折射出整个社会对老兵群体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第二章聚焦小说中呈现的战场“他者”,指出小说中伊方形象建构如何使美国老兵创伤化表现复杂化。小说中的伊方平民面临美国大兵和本国武装分子的双重压迫,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他们的无助既是叙述者巴特尔个人创伤的主观投射,又反过来深化了巴特尔的创伤体验。同时,小说对伊方武装分子进行的模糊化处理加剧了美国老兵的紧张状态,使其创伤体验进一步加深。
  第三章分析小说中对战争合法化话语的反官方叙事建构,剖析老兵创伤化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表明,其创伤化体验产生于对战争理想的幻灭感,在与社会舆论的错位中进一步加剧;同时,这种创伤产生的另一深层次原因是美国志愿兵役制所带来的“百分之一的战争”;由于与社会大众的情感纽带缺失,美国老兵日益陷入被遗忘的境地,疏离感贯穿于其创伤化体验的全过程。
  结论部分进一步总结了本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内容,指出小说对老兵个体创伤书写的超越表现了有限视角叙事的丰富性,拓展、深化了创伤话语的多维性;同时也承认鲍尔斯在创伤表现时对美国老兵创伤主体地位的凸显,认为这一主观局限在伊战小说发展的早期是无法避免的,《黄鸟》仍然是美国伊战文学发展过程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其他文献
摘 要:行业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陈列的是某一个行业中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事物及资料,其意义在于展示这一行业的发展历程及传承行业文化、科普行业知识等,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行业博物馆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其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文章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例,结合我国有关行业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宣传、展览、陈列、人才及教育活动这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提
期刊
摘 要:苗绣纹样图案是图案的艺术宝库,图案丰富多彩且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经过苗族的起源、迁徙、生活方式、信仰等历史传承因素的发展,在图案库中占有一席之地。苗绣纹样图案中蝶纹是最常见、运用最为广泛的纹样之一,在苗族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民族代表性。文章从图案构成、图案色彩、图案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蝶纹的美学特征及艺术表现,从而阐述苗绣中耐人寻味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苗
期刊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正阳桥遗址发掘出土一具镇水兽。据推测,该镇水兽应为明代遗存。此次发现对研究北京城护城河及防御、水利、交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此次发掘出土的遗存应为正阳桥东南侧的镇水兽,推测为明代遗存。此次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中轴线的物质实证。  2021年8月27日至9月17日,为了解正阳桥的位置与形制,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考古
期刊
近日,安徽省界首市一处建筑工地施工时,挖出两座古代砖室墓。经文物专家确认是宋代古墓。  界首市文物管理所获悉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又有两座墓葬先后出土,挖掘工作持续了近10个小时。  本次出土的墓葬3座为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1座墓葬因施工时被破坏,具体情况不明。3座宋代砖室墓有统一的构造风格,规格一大两小。墓室南北向,四壁由青砖平铺,四角倚柱由三竖列青砖垒砌。墓室南面
期刊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主办的“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于9月1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结合陶范、全形拓,从用鼎制度、造型艺术、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  商周时期是中華传统礼制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青铜器为主的礼器和盛大庄严的礼仪是礼制规定中最重要的内容。青铜鼎作为商周青铜礼器的核心类型,既承载着身
期刊
从辽上京考古队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通过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明确了西山坡佛寺遗址的布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西山坡佛寺遗址是辽上京皇城内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因位于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而得名。佛寺遗址由多组东向院落组成,地表遗迹保存较好。佛寺的核心建筑位于西山坡制高点,由以佛塔为中心的北院和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组成,两侧还有附属院落。
期刊
摘 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博物馆都选择闭馆,以贡献出一分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控,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博物馆也逐渐张开“怀抱”,重新面向民众开放。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巨大,文章重点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博物馆使命与行动逻辑—为了明天收藏今天,及其对博物馆发展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使命;行动逻辑  “为了明天收藏今天”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
期刊
摘 要:肇庆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肇庆;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公共建筑;保护;开发利用  1 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1.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法律翻译历史悠久,但法律翻译研究进程尤为缓慢。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法律翻译中不应揉入译者的个人色彩,一切法律翻译工作应以原文为依据,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Cheng&Sin 2008:33;Cheng,Sin& Cheng 2014:20),与其他翻译领域一样,法律翻译应该是以受众为导向的(?ar?evi?2000)。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为翻译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分支,该领域以真实语料为基础,借助数据统计的方法,系统地分析翻译现象、翻译本质和翻译过程,这标志着翻译学的
在“新高考”“新教材”的指引下,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唤醒人的课堂”,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设计任务。  一、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  在设计教学任务之前,我们必须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方向。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首先,我们要比较一下这首词在新旧教材中的位置,细读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