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Dodge及其同事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成为攻击的认知研究中主导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人类攻击的机制,为与攻击有关的认知过程和特点的解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按照这一模型,攻击性儿童在信息加工的每一步上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表现出某些认知上的缺陷。但是,这一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现象学的观察分析。认知活动是以脑功能与大脑活动为物质基础的,认知上的差异应该与脑功能以及大脑活动特点的差异相联系。换言之,攻击性儿童在信息加工过程上较之于一般儿童的独特风格,应该具有其神经心理的基础。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对人的大脑功能研究的兴起,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对影响攻击的生物过程,特别是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总体上,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初步,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同时,这些研究多是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或对攻击性病人、脑损伤个体进行的。在将这些结果用以说明一般人群的攻击行为时,其适宜性值得怀疑。 二十世纪50年代,在EEG的基础上发展起了ERP技术。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是与某些物理或心理事件相连的脑电变化。ERP测量可以精确到毫秒,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因而,运用ERP技术,可以准确测量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大脑活动情况,并对相应的认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过程做精细分析。通过多导记录,ERP测量还可以反映大脑皮质的某些空间信息。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对攻击性儿童进行了研究,考察攻击性个体的脑发育、脑功能情况以及认知神经特点。 本研究首先采用Eron编制并由张倩、郭念锋等人翻译的“同伴提名量表”对济南市两所普通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共982名学生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出攻击性儿童48名。然后用DSM-Ⅳ的行为失调分量表对初选得出的儿童进行再次筛选,进一步确定攻击性儿童18名。在征得学校与儿童家长同意后,有效被试为9名,全部为男孩。这构成了本研究的实验组。按照性别、年龄等配对的原则,从剩余的儿童中选择在班级中表现较好的儿童9名,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通过对儿童的视力、听力、利手及近期内疾病与药物使用等基本情况的调查,确定这些儿童视力(含矫正视力)、听力均正常,近期内无疾病,没有使用过神经性药物。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任务:l、听觉P300实验任务——采用Oddball实验模式,考察脑诱发电位的P300成分;2、STROOP字色测验任务,考察STROOP效应以及这一任务诱发的ERP成分;3、激惹情境测验任务。实验仪器为美国Neuroscan公司产32导脑自发/诱发电位仪。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STROOP字色任务诱发的攻击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前部PZ成分的潜伏期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儿童的P300成分以及STROOP任务诱发的其他ERP成分的潜伏期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儿童的P300及STROOP任务诱发的ERP成分的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 2、攻击组的P300成分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儿童,波幅较小;STROOP字色测验任务诱发的攻击组儿童的ERP比对照组更为负向;对照组儿童在完成STROOP字色任务时其脑诱发电位产生了一种与DM效应类似的效应,而攻击组儿童未见这种效应。 3、攻击组儿童在STROOP字色一致与不一致任务上的错误率均高于对照组儿童;攻击组儿童的STROOP效应比对照组儿童更为明显。 4、P300和STROOP测验任务的脑地形图显示,攻击组儿童的前额部、额部眶面以及颖部等皮质区域的脑电活动存在异常。 5、激惹情境与非激惹情境诱发的攻击组儿童的ERP的差异波比对照组儿童更正向。差异波脑地形图显示,在激惹情境下攻击组儿童的额部动作区存在更正向电活动,额部眶面存在更负向电活动;而对照组儿童则存在额部言语理解区的电活动。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攻击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脑功能与认知加工过程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提示对攻击性儿童进行治疗与行为干预是可能的。 第二,攻击组儿童在感知编码、注意、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上的能力较差;心理控制、行为计划等能力较差,其执行功能受损。 第三,攻击性儿童在激惹情境下容易产生攻击性的行为反应倾向,并且他们缺乏对这种反应倾向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