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笔下东方族裔形象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te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J.K.罗琳所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73种语言,在全球总销量4.5亿本,名列世界上最畅销小说系列,对英国及世界现当代代文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罗琳本人也因此斩获得“雨果奖”“安徒生文学奖”“英国图书奖”“大英帝国勋章”等荣誉,从一位普通的单身母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富有的作家之一。《哈利·波特》虽然描绘的是一个魔法世界,却是现实世界的投射,霍格沃茨学院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不仅有巫、半巫、魔及麻瓜——平民聚集其中,也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巫、魔、人的汇集。本文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为基础,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借鉴,以《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族裔特点为切入点,考察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族裔观,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部全球畅销小说,不仅描绘了迥异于现实世界的魔法世界,在题材及人物塑造中显示了奇异性和陌生化的特点,而且也契合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交往的国际化特点,书中人物的活动和关系远远超出单一国界及种族界限。这部系列小说在描述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七年的学习、打败伏地魔的成长过程中,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在正法与魔法的斗争中,作者设置了不少东方族裔的人物。多种族形象的设置,除了情节的需要、丰富作品的内容外,也是出于作者主动迎合全球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受众,增强作品的全球性吸引力的市场动机。本文第一部分对《哈利·波特》人物的族裔进行梳理,并重点考察张秋、佩蒂尔姐妹、拉环、克鲁姆。第二章通过对几个突出的东方族裔形象的考察,看出罗琳虽然赋予了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重要的情节推动作用,但常常还是落入了西方文化对他们东方特性的想象窠臼,在她的描述中仍然沿袭了欧洲文化对东方人的想象:美丽、温柔、聪明、优秀的华裔女孩张秋,虽然对哈利·波特脱出青春期的困惑、走向成熟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她的形象满足了欧美人对中国女孩的想象,同时又给人以心机重、情感不坚定的印象;印度裔的佩蒂尔姐妹虽然拥有美丽的外部,但却被设定为缺乏内涵、徒有其表的女性人物。克鲁姆虽然强壮、英勇、帅气,但缺乏才智,是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犹太裔的妖精拉环被设定为从忠诚者到进入金库后见利忘义的形象。J.K.罗琳虽然在作品中塑造了多个东方族裔的人物形象,也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但他们与主人公,也即西方人本身是存在优劣之别的。本文的第三章从英国文学传统及当今英国社会中东方族裔的社会地位的参照中,分析罗琳的族裔观及《哈利·波特》中东方族裔形象的文化涵义。罗琳虽然没有完全继承英国传统文学中对东方族裔形象的反面塑造,但其作品的市场定位也决定了她的观念和文学描写的局限,使人们清醒在全球化的当下,各国家、各民族、各文化体系间相互交往中的平等、互相尊重,和而不同,塑造出更为合理的东方人以及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中国的“80后”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网络文化与大都市大众消费文化引起的转型期文化背景下,中国“80后”作家的写作资源呈现出不同于前辈作家的内容与风格。“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