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4~5日华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诊断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991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2月22日华北普降中到大雪,积雪一直覆盖着华北大地,自2002年12月25日至2003年1月10日华北持续出现≤-10℃的低温天气,2003年1月4~5日,华北平原大部地区出现了≤-15℃的低温天气,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以上。2003年1月5日黄河封河近1300公里,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封河现象,新增封河河段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山东河段的东平湖、滨州、济南等地。此次低温严寒天气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了有关媒体的强烈关注。 本文利用MICAPS和AVN等资料,对低温发生前和发生时的地面、高空天气形势和各种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低温发生时我国地面大部处于强大蒙古冷高压控制之下,高压中心值大于1050 hPa,出现低温的夜晚或凌晨多为静风且晴空无云。东亚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在850~1000 hPa高度上蒙古冷高压一直控制蒙古国到我国大陆大部地区,并携带冷空气不断向东南方向侵袭;华北位于低涡后部、高压前部,低层等高线近似S-N向,等温线近似E-W向,高层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冷平流强烈,温度梯度20℃/10纬度左右。 通过分析济南站的风场时间剖面图和T-lnP图发现,4日00 UTC~5日00 UTC之间在925 hPa以上均以北到西北风为主,该段时间内华北地区晴空无云,向华北输送冷平流,有利于华北降温;500 hPa以下均存在等温层或逆温层,整层均为稳定能量区,5日00UTC的等温层或逆温层所达厚度最厚。 通过分析陵县站上空的垂直运动和相对湿度剖面图发现:4日00UTC~5日00UTC低温区上空以下沉运动为主,近地面层附近出现垂直速度的极小值,5日00UTC垂直运动速度明显小于4日00UTC的垂直运动速度。近地面层附近垂直速度为零的区域与华北≤-15℃的低温区中心基本吻合。5日00UTC低温区上空整
其他文献
本文第一部分用每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地区登陆前突然减弱和突然增强的两类热带气旋(TC)进行大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突然增强的TC位于副高的西南侧或南侧,
本文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法(TVDI法)对安徽省2013年4月-10月的旱情进行动态遥感监测,并利用土壤水分自动站数据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提取了NASA(
本文利用1958-2014年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的全印度降水量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RA-55)及美国环境预报中心与国家大气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研究
本研究针对气象数据量大、关系复杂的特点以及农业气候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建立生物气候分析系统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从系统的开发环境、开发模式、开发方法、数据
  本文对山地灾害发生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发现复杂地形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内因,暴雨是山地灾害发生的主要外因之一。本文主要采用多种常规资料和非常规资料,对2002年6月8日
为了研究影响气候敏感性的因子及成因的动力过程,采用了NCAR气候系统模式CSM1.4.利用该模式,共进行了4个试验,一个太阳常数为标准值的控制试验,其它3个试验太阳常数依次增加2
本文使用NCEPReanalysis2的地表通量资料对西太平洋台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海气通量随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随后利用耦合了海洋飞沫参数化方案的MM5模式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