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记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由布拉格学派提出,最初应用于语音系统的研究。20世纪后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将标记理论引入到文体学中,并提出了风格标记理论,提倡用风格标记来衡量甚至量化风格。20世纪90年代,风格标记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刘宓庆教授提出了将其引用到翻译研究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刘宓庆从作品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出发,将影响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因素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大类,并从中引申出许多微观层面。本文拟从风格标记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三字经》的翻译问题。首先介绍了《三字经》原文及其三个译本(翟理斯译本、王宝童译本和赵彦春译本)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其次介绍了风格标记理论在国外的起源及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其中涉及到了对风格的定义、可译性以及风格标记理论中的两大标记类别,即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的介绍。正文论述部分分别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句法标记、词汇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中的表现法、作家精神气质以及读者因素这几个微观层面出发,选取《三字经》三个英译本的部分片段进行细致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此三个译文中,赵彦春译本在音韵处理和句法、词汇选择等方面都与原文非常接近。此外,《三字经》是一部伟大的国学经典,包含了精深的中国文化,要将其内容译出、译好并不容易,赵彦春以三词译三字,不仅较好地传递出了《三字经》的内容,还在形式上力求与原文贴合,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优秀的翻译水平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三词译三字”这一翻译实践也为其他的国学翻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经验,也有助于促进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论文的最后部分论述了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为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