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而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但操作可控性差。靶浓度控制输注(TCI)系统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静脉麻醉药的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更高。此实验的目的在于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在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可行性。方法:3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按给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间断给药组(Ⅰ组)15例和靶控输注组(Ⅱ组)15例。Ⅰ组用异丙酚2mg/kg,Ⅱ组用Diprifusor靶浓度控制输注异丙酚, 靶浓度(Ct)设为4ug/ml自行诱导量后调整为1.5ug/ml。待意识消失后芬太尼3~4ug/kg、维库溴铵0.1~0.15ug/kg诱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在开始靶控输注及每次改变靶浓度后15~30min从左侧桡动脉取血样三次,每次2ml。整个研究过程中记录下列指标:诱导开始后30min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意识消失时间;每次取样时的靶控异丙酚浓度及精确的采血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检测血浆中异丙酚浓度。结果:Ⅰ组在异丙酚诱导时、每次间断注入后血压均降低20~30mmHg,而Ⅱ组在静脉诱导时血压有所下降外,整个麻醉过程保持相对稳定,与Ⅰ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心率变化不显著。Ⅱ组异丙酚开始注入至意识消失的时间明显快于Ⅰ组(P<0.05)。Ⅱ组在改变靶浓度时均出现明显的超射现象,实测血浆异丙酚浓度远大于TCI系统预测的浓度,随后浓度迅速下降,维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水平,表明TCI系统的预测血浆异丙酚浓度较实际浓度低。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在静吸复合全麻的应用中是确实可行的,Marsh等报道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嵌入TCI系统用于国人时,系统的预测血浆异丙酚浓度较实测浓度低;在开始靶控输注和改变靶浓度后的早期,TCI系统可产生较大的超射,但能够维持相对恒定的血浆异丙酚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