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临床上已证明了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PBMNCs)移植民疗严重的下肢缺血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M-PBMNCs含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而糖尿病人的内皮祖细胞在增殖能力和粘附趋化等功能上均存在缺陷。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来源的M-PBMN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效果,探讨糖尿病M-PBMNCs促进血管新生能力上是否有缺陷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链尿菌素诱导的糖尿病裸鼠下肢股动脉结扎造成重度缺血模型后,将来自糖尿病人、正常人的M-PBMNCs(10~6)或PBS局部注射到缺血组织中。在治疗后1,2,4周时激光多普勒检测局部血流,观察活动度和缺血情况,利用动脉造影显示侧支动脉的形成,免疫组化(CD31、α-SMactin阳性细胞)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免疫荧光和荧光活体成像技术来示踪标有CM-Dil的移植细胞,以及分泌的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PDGF等,并观察周细胞/平滑肌细胞(Myosin,Calponin,α-SMactin阳性细胞)的募集情况。体外内皮祖细胞培养(EGM-2MV),通过细胞增殖(BrdU阳性细胞)、粘附、血管网参入、血管新生模型等测定糖尿病人M-PBMNCs的促血管新生能力。 结果:与PBS相比,糖尿病人M-PBMNCs促进缺血下肢血流和功能恢复,但其疗效不及正常对照。糖尿病人M-PBMNCs移植的缺血组织侧支循环、毛细血管、小动脉以及周细胞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糖尿病人的M-PBMNCs包含较少的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低下,其粘附和趋化功能也存在缺陷。裸鼠局部缺血组织血流量和血管密度和糖尿病人的内皮祖细胞数量成正相关,而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又跟糖尿病发病时间成负相关。同时,糖尿病人的M-PBMNCs在参与体内和体外血管形成以及刺激周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募集能力上存在着缺陷。 结论:糖尿病降低M-PBMN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细胞的促血管新生能力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