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教育的薄弱,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断涌入和冲击,许多中国人失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就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的判断与选择,需要借助教育这个工具得以实现。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可塑性极强,在此阶段中重视对其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学校是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教材中,然后传递给学生是语文教材的义务和责任。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分为文化自信认知、文化自信态度和文化自信践行。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研究、对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对师生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调查和访谈来对本研究的三个内容进行探索:(一)初中语文教材文化自信的教育学逻辑在于“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二)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已经基本实现文化自信,但是仍旧可以优化改善;(三)在使用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自信培育时还需要深入系统改革。调查发现,在教材的编写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文化自信类的选文大大增加,类型也更加丰富,已经基本实现文化自信,但依旧还有优化的空间,如在类型方面可适当增加革命奉献文化和革命创新文化相关选文、增加中华优秀文化选文的系统性等。此外,在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教师观念局限,忽视学生文化感悟;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文化实践不足,学生缺乏文化实践场;教学评价忽略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点措施。一是紧抓教材文化自信的落实,提升教师教材解读和二次开发能力;二是坚持以生为本,打通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文化态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