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是残疾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1年残疾人抽查结果表明,智力障碍儿童,在我国约有1000多万。我国患病率农村1.4%,城市0.7%。国外治疗MR尚无有效的方法,国内在发挥针灸的优势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模式。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优于单一的现代康复。然而,中医在MR康复领域,尚存在流派众多的特点,因此,难以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及治疗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医传统康复治疗MR难以成为国际化治疗方法的瓶颈之一,有待于业内人士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整理。目的:本研究拟采取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的方法,通过“醒脑益智”针刺法对MR患儿认知能力影响的观察,对比科室“靳三针”为主针刺法对MR患儿认知能力的影响,探讨“醒脑益智”针刺法在改善MR认知能力上是否存在优势,从而确定是否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醒脑益智针刺法。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在常规现代康复治疗(特殊教育、言语训练、音乐治疗、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加醒脑益智针刺,对照组加靳三针针刺。治疗开始前,用Gesell智测法测出的个人社交、社会适应、言语发育商数(DQ),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II中MDI值,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新音乐治疗师手册》(SuzanneB. Hanser著)前、中、后测量表认知发展、音乐发育、情绪交往的评估,其中,新音乐测量表根据评价特点,测量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的结果。两组患儿每次针灸治疗均选用0.25×25mm/0.25×40mm的毫针,采用单手进针,针身与头皮成15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调整针尖方向,使针与颅骨表面平行,继续推进1.5~2cm深度,四神聪进针后向后平刺。留针时间2小时。在留针期间,可进行捻针,每15分钟捻针一次,每次捻针1分钟,速度180-200转/分;体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头针、体针均隔天一次,每治疗10次休息15天,共30次为一个完整治疗周期(共3个月)。于3个疗程结束时(入组3个月时)及新的治疗周期开始时(入组6个月时),再次进行Gesell智测法测出的个人社交、社会适应、言语发育商数(DQ)及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Ⅱ(MDI值)、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新音乐治疗师手册》(SuzanneB. Hanser著)测量表的认知发展、音乐发育、情绪交往评估,随访中对入组时脑电图(EEG)、脑干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经颅多普勒(TCD)有异常者进行复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及入组6个月时,受试两组患儿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II中MDI值区间分布均较干预治疗前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及入组6个月时,受试两组患儿Gesell智力测试社会适应、语言、个人社交三个能区发育商均较前提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社会适应发育商两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语言发育商两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社交发育商试验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时,受试两组患儿音乐测量表测试认知发展水平均较前提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发育水平两组均较前提高,但试验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交往区水平均较前提高,但两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时及入组6个月后,受试两组患儿TCD、EEG、VEP、BAEP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益智针刺和靳三针为主针剌两种方法结合现代康复干预均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水平的提高,且能促进患儿视听觉的发育,改善大脑血供的功能,而醒脑益智针刺在改善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认知水平,尤其在社会交往、情绪改善、音乐发育方面具有疗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