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蜕变·困境——女性哥特视野下的《吕蓓卡》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ya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近半个世纪,创作领域也非常广泛,涵盖短篇、长篇小说、电视电影剧本、传记等。因其小说充满神秘、浪漫与悬念,她于1977年荣获美国神秘小说作家大师奖。她的代表作《吕蓓卡》在1938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英美两国最畅销小说,并在1940年被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拍摄成电影。然而,杜穆里埃本人及其作品在我国文学评论界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不仅没有任何相关专著,就连专论专文也不多见。同时,在女性主义批评和哥特体裁双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哥特变体—女性哥特的研究在国外文学评论界已相对成熟、系统,成果丰硕,而在我国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本论文将综述女性哥特理论并梳理其历史发展过程,并在此视野下,以哥特因素和人物考察为突破口,重新审视《吕蓓卡》。旨在以《吕蓓卡》为镜,折射整个女性哥特小说,探讨此类小说中哥特因素的独特作用和父权制下女性的身份建构与危机。  论文由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进行文献综述并阐述笔者研究缘起和目的。第二章简介作家及其作品《吕蓓卡》。作家本人的历史感、神秘感、浪漫情怀和生活环境对其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其初期作品是《吕蓓卡》成功的重要基石。第三章综述女性哥特。文章从哥特概论、早期哥特体裁与性别关系、女性哥特三个阶段梳理由哥特到女性哥特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第四章从女性哥特视角研究《吕蓓卡》。以典型哥特空间意象—老宅曼陀丽为例,探究哥特因素的效用并着重分析女性哥特女主人公无名叙述者、“隐形人”吕蓓卡、女性哥特男主人公迈克西姆及三者关系。结论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女性的哥特经历成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个体自我成长的重要催化剂;女性在自我身份寻求过程中,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女性身份的传统建构并动摇父权制。
其他文献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女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紫色》1982年出版既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了美国文坛。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它与
对莎士比亚这位世界文坛巨匠剧作的翻译和研究在长达几百年的世界文学活动中从没停止过。朱生豪、梁实秋和曹禺这几位创作型翻译家,在莎剧翻译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朱生豪译本,至
通常而言,观众抵达作品的路径不是唯一的,而是呈现出“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放射效应。这是因为,成熟的艺术家向来会在给作品指示一道门的同时,又安上几扇窗。  “珠玑——张琳油画作品展”中,艺术家选择了清一色的画面上珠帘遮掩的作品,在视觉上形成的整体感极其明确。然而这就是全部的意义吗?显然不是。珠帘遮掩是一种画面效果,同时也可理解为所有的观众相对于画面都是垂帘听政的“上帝”或者“局外人”。
本文借助于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试图探索语用等效翻译论和关联翻译论在商务报告翻译中的应用,以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效,并尽可能避免商务报告译文的语用失误. 本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