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失乐园》中一次必然的沉睡——米迦勒预言人类未来过程中夏娃的缺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当天使米迦勒把亚当领上伊甸园中最高的山峰上将未来的事启示给他时,夏娃并不在场,而是被米迦勒安排在山下睡觉。但是当天使拉斐尔降临伊甸园时,夏娃却可以聆听拉斐尔和亚当的对话。同样是奉上帝之命向人类传达神意,后者却可以让夏娃参与其中,听取神意。显然,夏娃在米迦勒启示人类未来过程中的缺场是诗人弥尔顿的刻意安排。   夏娃缺场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文本比较和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从夏娃在信息传递顺序中的位置,夏娃在亚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弥尔顿在预言情节上对前人的参照和模仿以及弥尔顿对英国十七世纪关于女性地位辩论的回应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夏娃缺场的原因,指出其在米迦勒预言中的缺场是一种必然。   本文认为夏娃在米迦勒启示中的缺场是与夏娃在信息传递中的位置密切相关的。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建立了严格的等级链条,它们贯穿于天堂,伊甸园,地狱三界。等级关系决定了《失乐园》中信息传递的顺序。在《失乐园》中夏娃附属于亚当,因此神意应该由亚当直接传达给夏娃,而非米迦勒。夏娃的缺场同样是亚当道德发展的结果。本文认为亚当在伊甸园中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夏娃和拉斐尔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第二阶段是在米迦勒的启示中完成的。当米迦勒启示亚当人类未来事情的时候,夏娃已经完成了其在第一阶段中的作用,所以在亚当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她没有必要在场。从文本比较进行分析,夏娃的缺场也可能是因为弥尔顿受到其它相关作品在预言情节设置上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十六世纪法国作家杜·巴塔斯作品的影响。从时代背景方面进行分析,夏娃的缺场是弥尔顿受到英国十七世纪关于女性地位辩论影响的结果。弥尔顿分别将夏娃在拉斐尔和亚当对话中的在场和她在米迦勒预言中的缺场作为回应关于女性地位辩论双方的两个方面。同时夏娃在米迦勒预言中的缺场也是弥尔顿关于两性关系观点结论的落脚点。弥尔顿试图通过回应英国十七世纪关于女性地位的辩论来巩固原有的两性关系。   理解夏娃在米迦勒启示中缺场的原因对理解整篇史诗的主题意义重大。其缺场的必然性也是诗人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他文献
英国当代杰出小说家威康·戈尔丁于1983年凭借其代表作《蝇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描述了未来世界一场核战争之后,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孩子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的生存历程。他们希望在这座荒岛上复制人类社会文明,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成功,反倒使小岛变成了人间地狱。自《蝇王》问世以来,许多中外学者致力于该作品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伦理内涵。
学位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有着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作为交际中的“润滑剂”,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交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跨国婚姻也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探索跨
目的观察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物品对临床生物治疗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观察了环氧乙烷灭菌处理的物品对几种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经环氧乙烷灭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