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系统论、资源配置论、价值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础理论,针对目前尼勒克县人口集聚增长和单方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土地粗放利用和结构失衡问题,致力于探索一种社会、经济、生态多目标下的土地结构平衡及高效利用的模式。首先,利用已收集到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的剖析,诊断出尼勒克县的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而将2012年作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通过构建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并借助Matlab7.0编程对目标函数系数和约束条件进行白化,运用WINQSB中的Goal Programming模块对目标函数求解并对得到的三组满意解进行择优,最终实现对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通过对尼勒克县实况的分析,最终构建1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SPSS19.0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尼勒克县各乡镇实施土地用途分区并通过Arcgis10.0空间分析对研究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最后,就尼勒克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中肯建议,旨在为尼勒克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努力为土地规划决策者提供适度的参考。主要研究结论:(1)从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对尼勒克县2000-2012年尼勒克县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对比分析。诊断尼勒克县用地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①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的主体为农用地,且多分布于尼勒克镇的周围,而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小,因此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较突出。②农用地内部结构不合理,园地所占比例极低且12年间林地呈整体减少态势。③农村居民点分布较松散,给当地的集约高效用地带来挑战。(2)从3个可行方案中,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了一组综合效益最大的满意解。经分析验证,得出的优化方案合理可行。优化后的土地结构:农用地为87.48%、建设用地1.74%、其他土地为10.78%。农用地比例整体减少了0.03%,但耕地、园地、林地比例均有所调高,其余两类比例适当减少。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尼勒克县建设用地整体结构增加了0.3%,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也均呈增加态势,尤为独立工矿用地增加的较为明显。(3)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尼勒克县的实际情况最终划分出9个土地用途分区,分别为:城镇发展区、种植区、生态保护旅游区、养殖区、草场区、风景旅游区、独立工矿区、林区、草场区和生态安全控制区。根据优化原则和县域发展方向,“一区、两带、三区、四轴”的空间分布态势构成了尼勒克县未来的整体产业布局,并利用Arcgis10.0绘制出了尼勒克县整体产业布局优化图。该布局再次印证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