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为旅游的发展提供内涵,旅游则为文化的发展和扩散提供载体和平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为两大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家当前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当今旅游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本文对陕西省各地级市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机理的基础之上,以陕西省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各地级市2007—2016年两大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建立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融合协调度模型,同步性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并计算出各地级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度及时空差异状况,总结出各地市的融合发展类型,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准备,包括文章的第一、二、三章;第二部分为文章的第四章两大产业的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三部分为文章的实证研究,为文章的第五章,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07—2016年,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市的评价指数处于增长的状态,具有时序递增性。各地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层次性和和空间分异的特征,以2016年为例,把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西安;第二等级为咸阳、延安、宝鸡、渭南、汉中;第三等级为铜川、榆林、商洛、安康。(2)旅游产业发展指数2007—2016年,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类似,各地市的旅游产业评价指数都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具有时序递增性。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和空间分异的特征,以2016年为例,把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西安;第二等级为咸阳、渭南、宝鸡、延安、汉中;第三等级为安康、商洛、铜川、榆林。(3)融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及时空差异分析各地市两大产业不同年份融合度指示都比较高,表明各地市两大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融合现象,2007—2016年各地市的融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是,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存在着空间差异,以2016年为例,把不同地级市的融合协调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萌芽阶段:安康;起步阶段:宝鸡、汉中、铜川、渭南、商洛;稳定阶段:咸阳、延安;成熟阶段:西安(4)融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相关分析利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别对陕西省各地市2007—2016两大产业融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演化特征表明:陕西省两大产业融合协调度的Moran’I指数均为负值,且指数逐渐变小,呈现出负空间自相关,表明陕西省两大产也融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离散的分布特征,且离散程度越来越强。通过对陕西省各地市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局部自相关分析,以2016年为例,得出各地市演化特征为:扩散相应区(高-高):西安、咸阳;过渡区(低-高):榆林、铜川、商洛、宝鸡、汉中;极化效应区(高-低):渭南、延安;低速增长区(低-低):安康。(5)融合协调发展的同步性及时空差异分析利用同步性指数对陕西省十个地级市,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关系进行度量,根据各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同步性差别,可大致归纳以下几种类型:从文化滞后型到同步发展型:西安;文化滞后型:咸阳、渭南、延安;从旅游滞后到同步发展型:汉中;从旅游滞后型到文化滞后型:宝鸡、铜川和商洛;波动性:榆林和安康。(6)融合协调发展类型在对各地市2016年两大产业融合协调度及不同发展阶段、同步性指数、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把陕西省十个地级市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高水平融合协调同步发展型:西安;中度融合协调文化滞后型,咸阳、渭南、延安、宝鸡、铜川;中度融合协调同步发展型:汉中;低水平融合协调旅游滞后型:榆林;低水平融合协调文化滞后型:商洛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