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闸瓦制动的列车在紧急制动时,一方面,闸瓦与踏面剧烈摩擦,踏面磨耗较为严重,造成的踏面失圆会导致车体振动加剧,加速零部件的疲劳破坏;另一方面,制动时车体的动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成热能,车轮踏面温度快速升高,但钢轨对踏面的冷却作用又使得踏面温度快速下降,温度的剧烈变化往往引起较大的热应力。在冷热交替中,车轮踏面表层的金属会发生相变,最终形成一层薄马氏体白层。含马氏体白层的车轮在服役时,因较高的轮轨接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闸瓦制动的列车在紧急制动时,一方面,闸瓦与踏面剧烈摩擦,踏面磨耗较为严重,造成的踏面失圆会导致车体振动加剧,加速零部件的疲劳破坏;另一方面,制动时车体的动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成热能,车轮踏面温度快速升高,但钢轨对踏面的冷却作用又使得踏面温度快速下降,温度的剧烈变化往往引起较大的热应力。在冷热交替中,车轮踏面表层的金属会发生相变,最终形成一层薄马氏体白层。含马氏体白层的车轮在服役时,因较高的轮轨接触应力和热应力的循环作用,马氏体白层疲劳损伤较为严重,这也是踏面剥离损伤的原因。本文以货运列车车轮踏面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模拟了制动过程踏面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分布,结果显示,制动过程中,温度和热应力先迅速增大至峰值后快速下降,沿轴向轮轨接触斑处的温度和热应力最大;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得出轴重、初速度和减速度对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影响,发现增大轴重、提高初速度和减速度后温度和热应力有所增大。其次,基于修正Archard磨耗深度计算数学模型,结合Python语言的后处理二次开发,得到制动过程踏面的不同接触区的磨耗深度及分布情况,对比不同轴重、不同初速度和不同减速度时踏面的磨耗深度,分析出三种因素各自对磨耗深度的影响。使用JMat Pro软件模拟CL60车轮钢的CCT曲线,确定其奥氏体和马氏体的临界转变温度,结合制动仿真得到的温度场,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的二次开发程序,得到一次紧急制动工况后踏面马氏体白层径向深度为0.4mm,轴向分布在0.025m~0.046m范围内的结果。建立含马氏体白层的三维车轮有限元模型,使用实验测定的CL60钢淬火后的力学性能参数,完成对含马氏体白层车轮制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利用多轴应变的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出经历一次制动后踏面的疲劳损伤,轮轨接触斑的疲劳损伤最大。对比不同轴重、初速度和减速度的最大疲劳损伤,增大轴重、初速度和减速度会加剧踏面疲劳损伤。
其他文献
振动碾压是路堤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方法,然而振动碾压机械与路堤填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太成熟,同时乡村公路振动碾压施工对周边低矮建筑结构的影响评估有待加强重视。基于以上考虑,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分别开展了小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从宏、细观两个角度揭示振动碾压-路堤填土相互作用机制。以不同轮重和压实遍数为关键因素,以路堤土沉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独柱墩曲线梁桥凭借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的优势,被大量的应用于城市主体交通体系与市域快速路网的建设中。但由于“弯扭耦合”效应在曲线梁桥的使用稳定性方面影响较为突显,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报道了多起因车辆偏载作用而导致桥梁结构发生倾覆或坍塌的事故。因此,亟需从解决曲线梁桥倾覆事故的角度去分析曲线梁桥的稳定性。曲线梁桥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特点也需深入研究,以防止协同效应造成
管片运输车是一种专门用于隧道施工的工程车辆,主要用于完成预制管片的运输。运输方式可分为有轨运输和无轨运输两种,无轨运输即胶轮式管片运输车。有轨运输效率低且成本较高,而胶轮式管片运输车具有可靠性高、操作安全等特点。因此,胶轮式管片运输车发展空间广阔,常规的工程运输车辆的轮胎在弧形面上正常行驶时,只有轮胎的最外沿与地面接触,增加了轮胎的压力,容易造成车辆爆胎的情况。本课题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
列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制动时,车轮踏面和闸瓦会发生接触,并进行剧烈的滑动摩擦。车轮踏面和闸瓦表面均存在着微米量级的粗糙度,故在实际的列车制动过程中只有少量微凸体发生接触,真实接触面积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这就使得少量微凸体承受较大的接触载荷,应力的集中使材料局部温度过高出现“闪温”点,进而导致车轮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变差,车轮表面硬度和摩擦学性能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增加。从介观尺度对滑动摩擦过程中的接
前副车架作为承接簧载质量和连接悬架系统的重要承力部件,在随机交变振动载荷下易发生疲劳失效。前副车架固有频率较低,在一些高频随机路面,频谱范围接近前副车架低阶固有频率,因此需要考虑共振疲劳问题。而当前针前副车架的疲劳损伤分析多采用时域法,在解决动力响应问题特别是共振疲劳问题时并不适用。时域分析法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处理复杂多向载荷激励,不考虑载荷间相互作用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某SUV前副车架为研
与传统的铁路起重机相比,高铁救援起重机在作业时工作桥面空间狭窄,支腿展开方式受限。并且起重机在高架桥作业时,支腿受力情况与地面作业有差异,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因为起重力矩过大而产生损坏桥梁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一种典型的八支腿高铁救援起重机进行建模,建立了载荷解算模型,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解算,又将计算方法进行拓展了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支腿刚度对载荷均布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一种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城轨出行已经完全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由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环境中存在人员相对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等特殊属性,该领域的公众安全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公众安全保障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常态化安检在全国普及。然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客流环境下,安检在保障乘客安全的同时,也对乘客出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安全”与“效率”形成对立关系,再加上目前的安检流程繁琐以及传统安检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网络是震后伤员紧急救助与救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由于城市路网覆盖整个城区,空间跨度大,因此地震输入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效应,这导致道路构筑物的地震输入强度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城市路网包括不同类型的道路构筑物。各构筑物易损性存在差异,地震破坏概率不同,且与地震动强度相关。有必要对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对城市路网整体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展开研究。本研究基于城市路网地震易损
随着列车速度、轴重的增加、服役环境的恶化,列车在制动过程中车轮踏面在短时间内急剧升温,车轮踏面与闸瓦摩擦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面传递到车轮和闸瓦内部,在车轮内部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的一定的热应力,在轮轨间交变载荷综合作用下,使得车轮踏面热剥离损伤失效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另外,车轮踏面温度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温度升高不仅导致车轮材料的属性发生改变,降低材料的硬度与强度,同时热应力也随之增加,在机械载
辙叉是改变列车运行轨道的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质量可直观反映轨道线路的优劣,改善其铸造性能对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高锰钢辙叉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整铸辙叉出现专用化集成化向小号辙叉发展的趋势。60年代初我国试制成功第一颗高锰钢整铸辙叉,随后的几十年在辙叉结构及制造工艺等方面全面突破,伴随着我国铁路提速战略的全面铺开短短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万国机车”到标准动车组的跨越,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