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的临床特征,阐明乳腺癌LRR病人的不同复发部位与治疗方案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乳腺癌LRR与原发灶分子标志物检测符合率对后续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我中心手术、具有完整诊疗档案的7823例乳腺癌病人,其中108例于随访期间发生LRR。入组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9岁(范围:26-83岁),包括保留乳房术后同侧乳房肿瘤复发(Ipsilateral breast tumor recurrence,IBTR)35例(32.4%)、胸壁复发(Chest wall recurrence,CR)40例(37.0%)及区域淋巴结复发(Regional lymph node recurrence,LNR)33例(30.6%)。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IBTR、CR和LNR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辅助治疗方案的差异,Kaplan-Meier曲线分析生存预后。检测原发灶和LRR病灶进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和Ki-67表达状态,Kappa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及对后续治疗选择的价值。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初始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P=0.042)以及术后无病间期(P=0.013)与LRR复发部位相关。对比IBTR组,CR组(OR=1.89,95%CI0.34-10.41,P=0.463)及LNR组(OR=7.70,95%CI 1.30-45.61,P=0.025)病人初始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高;对比IBTR组,CR组(OR=0.17,95%CI 0.05-0.57,P=0.004)及LNR组(OR=0.43,95%CI 0.13-1.49,P=0.184)病人术后无病间期较短。单因素与多因素数据显示,仅有LRR部位是接受后续手术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4):对比IBTR组,CR组(OR=0.15,95%CI 0.04-0.60,P=0.007)和LNR组(OR=0.28,95%CI 0.06-1.26,P=0.097)较少接受后续手术治疗。56例LRR病人进行了LRR病灶的ER、PR、HER2和Ki-67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8.2%、25.0%、35.2%及81.5%,与原发灶的符合率分别为76.8%、76.8%、89.1%及77.8%,kappa值分别为0.54、0.47、0.73和0.40。共有20例病人ER、PR或者HER2状态发生改变:9例病人激素受体状态由阳性变为阴性,其中4例未接受后续内分泌治疗;4例病人HER2状态由阴性变为阳性,其中1例接受后续靶向治疗。IBTR、CR和LNR组病人分别有0例、8例和5例死亡事件发生,各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51.8%和73.5%(P=0.021)。LRR病人复发后接受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病人死亡数分别为0例和13例,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60.1%(P=0.018)。结论:乳腺癌术后LRR的部位与初始淋巴结转移及无病间期相关,并且乳腺癌LRR部位及手术方式与病人的预后相关。乳腺癌LRR与原发灶HER2表达状态高度一致,而ER、PR和Ki-67表达状态呈中度一致性;LRR与原发灶分子标志物表达状态改变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