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与精细化,职业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如何认识与选择职业,如何正确处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上升为学理角度,即大学生如何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职业认同是职业认同在大学生群体范围内的延伸,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在职业生涯中的投射。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认同是作为准职业者的大学生对自已想从事什么职业和能够从事什么职业形成明确而稳定的认识,当个体拥有高水平的职业认同时,有信心和能力从两难境地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借鉴詹姆斯·玛西亚的同一性研究范式,可以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状态划分为职业弥散、职业早闭、职业延缓与职业达成四种类型。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就是大学生实现从职业延缓、职业早闭、职业弥散状态向职业达成状态的转变,确定并努力实现目标职业的过程。厘定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内涵后,本研究继而提出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特征,即结构的层次多样性,机制的主观多样性,过程的动态发展性,动力的多元复杂性;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意义,即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即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与个人因素。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高等教育实践探索的难点。本研究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借助国际权威的《职业认同量表(OIS)》,以辽宁省高校为例,展开了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现状调查,在对量表进行修订和优化的同时,也以辽宁省为例管窥我国大学生整体的职业认同发展水平,可知我国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8.1%的大学生属于职业达成型,36.5%的大学生属于职业延缓型,10.4%的大学生属于职业弥散型,7%的大学生属于职业早闭型,28%的大学生发展类型区分不明显,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大学的职业认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综合理论研宄与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现状,应该重视促进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完善引导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健全支持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指导系统,以此提升大学生整体职业认同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目标,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