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探讨腰椎棘突间相关区域间接测量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国人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及临床可行性;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1)利用美国GE64排CT通过对52例非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扫描成像进行形态学测量,男性26名,女性26名,均无外伤、肿瘤及腰椎畸形,年龄24-50岁(平均34±4岁),利用PACS系统通过多方位对腰椎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基底高度、棘突上缘厚度、棘突中央厚度、棘突下缘厚度进行测量,以最佳测量角度取值为准,各测量数据均测量三次并取其均值,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所得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T检验;(2)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10例LDH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并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1)棘突基底高度(H)、棘突上缘厚度(TS)及棘突中央厚度(TC)P值均小于0.05,男女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棘突间距(DB)男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1);棘突顶距(DA)中L45节段(P=0.37>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2椎体和L5椎体的棘突下缘厚度(TI)(P=0.63>0.1,P=0.28>0.1)男女无统计学意义。男性DB以L23节段距离最大(11.3±2.63mm),L45节段距离最小(7.83±0.92mm),女性以L12节段距离最大(8.63±1.57mm),L34节段距离最小(6.34±1.63mm);男女性DA和H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男女性DA均以L12节段距离最大,男性H以L3最高(24.38±2.17mm),女性以L4最高(19.52±2.06mm);男女棘突的厚度均呈TI>TC>TS,男性>女性,且每一棘突的下缘厚度均值较相对应的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大;(2)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消失,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下腰痛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1)各组测量数据值经检验均呈正态性分布,男性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基底高度及棘突厚度均较女性数值大,说明女性棘突和男性棘突相比较具有矮、薄的特点;基本反映了国人腰椎棘突相关区域的解剖特点,同时也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2)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