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十多年沉默的冯至在四十年代为我们带来了文学史上的大惊喜。在抗战的硝烟中,冯至为我们奉上了《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彰显出了一位融汇中西的知识分子在苦难的岁月里急切的生命关怀与承担意识。经历了初涉文坛时爱与美的追求,学会了在苦闷的现实中寻求新的突破,历经磨砺的冯至终于在抗战大后方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如果说《十四行集》是一首生命的礼赞,在经历了交流、爱情与战争的困顿后,依然能在伟人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芒而实现生命的转机,那么在旷野中沉思与追寻的《伍子胥》则是一场生命的决断与升华。而在平凡的《山水》中,冯至更是教会了我们生命的伟岸与卑渺,在宇宙万物中体味生之旷远。生命意识的彰显是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个主脉,这不仅与冯至本身不喜疾呼的沉静性格有关,更与冯至的文学经历有关。素喜中国古典文学的冯至留德七年,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结缘深厚,中国古典文学的济世情怀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维与方式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冯至式抒情。在抗战文艺如火如荼的时节,冯至的一股关注本真生命之风浸人心脾,这是平凡中的伟大,是蜕变中的向上,更是决断中的承担。
而自觉的文体运用是冯至带给新诗的又一实绩。《十四行集》不仅是冯至诗歌的顶峰之作,更是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之作。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到冯至的自觉运用,“商籁体”在中国实现了完美的本土化。冯至用哲理的诗句实现了意象的雕塑感与写意美,在变式中突破了十四行诗的西方限制。纯熟的诗体运用,是中国新诗为世界诗坛注入的一股新泉。
文章从生命意识的回归和文体自觉两方面探讨了冯至抗战大后方的主要成就,力求摆脱单一着眼于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研究的窠臼,完善冯至作为抗战大后方重要一员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同时在冯至深沉的生命意识中感受这位诗才卓越的学者谦逊、真诚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与忍耐中渺小却也伟大的智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