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当代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遮风雨、避寒暑是建筑存在的原初意义,建筑地域特征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此能够使厦门市建筑外界面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识别性的最重要渊源便发端于闽南地区特殊的气候类型,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而孕育出很多独特的建筑风貌。但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厦门建筑同样遭受着地域性失落的困境,逐渐走向标准化和世俗化,大量与气候背景无关的建筑形态层出不穷,使用者对空调系统过度依赖,导致建筑能耗和污染问题日益尖锐,建筑形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研究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气候适应性可以从各种复杂的形态表象中离析出有进步意义的合理内核部分,作为发展厦门地域建筑的有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现代建筑形式趋同的弊病。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不仅实现了气候防御的本原使命,而且传达着浓郁的地域情结,是建筑的物质属性与人文属性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  本文以厦门当代建筑外界面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态与气候的关联性,进而总结出能够合理回应厦门气候特征的形态处理手法,作为在厦门地区践行气候适应性理念的设计基础。首先阐述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理念、类型以及设计方法。进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遮阳、通风、散热、防雨四个方面归纳出有借鉴意义的外界面形态处理手法,逐步建立起适用于厦门地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思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践,以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为例,分析该建筑外界面呼应厦门当地气候的形态设计手法,然后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对该方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法进行多种途径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初步建立与厦门地区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建筑模式语言,使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和思路更加清晰,这种以气候为导向的设计视角对厦门地区发展生态建筑和地域性建筑都具有启发意义。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概论。  第三章:厦门地区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逻辑建构。  第四章:厦门当代建筑适应气候的外界面形态处理手法。  第五章: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践——以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为例。
其他文献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原宅的改造实现居家养老或者依赖社区养老的途径,很明显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地解决老年人
能源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能源。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日益增大,热水成为建筑物中排在供暖、空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镇历史悠久,从南宋至今,该地形成了以来氏家族为主的风土聚落。当地的许多地标性建筑如:来氏宗祠、九厅十三堂等今天大都已经湮灭;聚落中的历史商业街区也遭到冷
交通系统是大学校园空间的骨架,对校园人流物流的运输、信息的传递和校园生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城市交通机动化时代的来临,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的在校
我国相对新兴的社区发展规划主要是建构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传统的城市规划被认为是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的“精英谋略”,表现出自上而下的编制特征。社区发展规划则应以社
学位
体育场地及相关设施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大量建设的过程中,关于场地建设是否达到了相应标准要求,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致使体育场地及相关设施在
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与建筑空间一样,园林空间由线、形、体构成,核心是空间单元、空间结构、空间序列[1]。本文试从线、形出发,分析它们的运动轨迹、图形构建和空间塑造,以期
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极具魅力的一种建筑形式,浓缩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它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其功能、形式和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从近代时期开始,长沙传统建筑在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
“安居”才能“乐业”,中国人对于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直与居住密不可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和住房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中都发生了“居住革命”,这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