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遮风雨、避寒暑是建筑存在的原初意义,建筑地域特征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因此能够使厦门市建筑外界面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识别性的最重要渊源便发端于闽南地区特殊的气候类型,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而孕育出很多独特的建筑风貌。但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厦门建筑同样遭受着地域性失落的困境,逐渐走向标准化和世俗化,大量与气候背景无关的建筑形态层出不穷,使用者对空调系统过度依赖,导致建筑能耗和污染问题日益尖锐,建筑形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研究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气候适应性可以从各种复杂的形态表象中离析出有进步意义的合理内核部分,作为发展厦门地域建筑的有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现代建筑形式趋同的弊病。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形式不仅实现了气候防御的本原使命,而且传达着浓郁的地域情结,是建筑的物质属性与人文属性相得益彰的理想状态。 本文以厦门当代建筑外界面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态与气候的关联性,进而总结出能够合理回应厦门气候特征的形态处理手法,作为在厦门地区践行气候适应性理念的设计基础。首先阐述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理念、类型以及设计方法。进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遮阳、通风、散热、防雨四个方面归纳出有借鉴意义的外界面形态处理手法,逐步建立起适用于厦门地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思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践,以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为例,分析该建筑外界面呼应厦门当地气候的形态设计手法,然后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对该方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法进行多种途径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初步建立与厦门地区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建筑模式语言,使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和思路更加清晰,这种以气候为导向的设计视角对厦门地区发展生态建筑和地域性建筑都具有启发意义。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气候适应性设计的理念及方法概论。 第三章:厦门地区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逻辑建构。 第四章:厦门当代建筑适应气候的外界面形态处理手法。 第五章:建筑外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实践——以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