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转型,消费已经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消费理论研究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范畴,居民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也是微观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我国仍具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我国6.2亿农民收入低、消费量少,消费结构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有待改善。因此,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促进消费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总结概述消费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并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评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其次,第三部分从中国1980-2014年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收入水平变动、平均消费倾向(APC)和恩格尔系数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并统计分析各大类消费项目占总消费比重的变化情况。从所得趋势可知,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结构依然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为此,接下来的第四部分运用ELES模型,结合我国农村居民2002-2014年的家庭人均收支数据,从边际消费倾向(MPC)、基本需求支出、需求弹性等角度,纵向比较分析2002-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进,并对我国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静态对比研究,定量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和有待继续优化升级的项目。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上升,所有消费项目的基本消费支出与实际消费支出的比值有所下降,农村居民对生存型消费的收入弹性逐渐降低,消费结构的重心不断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方面倾斜,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呈优化升级的趋势。但是,在与城镇居民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比重较高,但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较低;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项目的基本消费支出与实际支出的比值均低于农村居民,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用于基本生存的消费比例远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各项需求收入弹性普遍低于城镇居民,而自价格弹性普遍高于城镇居民,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储蓄动机更强,且更易受到流动性约束。另外,研究还发现至少20%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需要,而且城乡居民之间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说明我国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依旧严峻。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减少城乡居民差距,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通过“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营业收入,创造条件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并通过财政和行政手段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第二,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养老制度,加大对农村医疗和乡村教育的投入,以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降低物流、信息获取等交易成本,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第四,加快消费的“供给侧”改革,推动“互联网+”走入农村;第五,着力发展农村金融和小额信贷,破除农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束缚;第六,引导农村居民转变其消费观念,挖掘农村市场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