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后的虚无——《喧哗与骚动》的解构主义阅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小说大师福克纳最受欢迎的小说,因其多重主题和精妙的叙述手法而倍受批评家们推崇。小说一反传统的叙述方法,从五个不同视角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败过程。时空顺序的颠倒以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混沌迷乱。评论家认为五个互不雷同的叙述部分交织在一起从多个角度构建了一幅全景图,有助于读者透过层层迷雾,对事实形成深刻清晰的理解。然而,精妙的技巧设置与内容安排在创造小说片段式复调结构的同时也暗含了解构主义元素。本文试以解构主义视角就叙述真实性、男性权威稳固性以及社会主题三个方面对小说的解构性进行详细的分析。   解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自身包含着自我解构性质。文本的意义总是超出文本规范而不断游移,在有限的构成中不断解构自己。在一个文本中不存在一个统帅所有成分的中心,因而不存在超然不变的结构以及文本的终极意义。这种解构为多重涵义的解读提供了可能。文本的意义会因阅读者解释的不同而不同。   本文通过细致的内在阅读,深入文本追溯显示文本解构的因素,通过比对文本结构本身存在的具有自我否定意味的细节达到对文本自我消解过程的描述。首先本文从人物塑造、意识流手法以及多角度叙述方法的运用入手,分析五个叙述部分内在的矛盾与差异,研究其对叙述者自身以及叙述内容的解构。不同心智及立场的叙述者在高度自我化的讲述中对自身以及他者的叙述都进行着解构。多角度的叙述方法在构建事件全貌的同时也对文本叙述自身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男性的权威统治使其在事件的描述中占主导地位,女性身份及关系让位于男性对女性的绝对控制。然而通过聆听女性边缘地带的声音,分析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面对男性统治时的不同表现及其在母女关系中的角色差异,本文探讨非表层关系中暗含的女性联盟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以男性叙述视角呈现的事件真实性随着岌岌可危的男权大厦再次变得捉摸不定。最终叙述真实性以及男性权威的自我消解解构了小说的社会主题。通过描述一个南方旧家庭的分崩离析,福克纳表达了对南方旧制度的绝望和对新秩序的厌恶。本文通过对文中解构元素的梳理,从结构、内容以及内涵方面证明了《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喧哗之后只剩虚无。
其他文献
奥斯卡·王尔德是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唯美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剧本、童话、随笔、诗歌和小说。在他的《谎言的衰朽》和《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等随笔中,王尔德发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文化多元化盛行世界,同时,经典文学开始得到重建,在文学领域开始了跨领域、跨文化、跨语言以及跨意识形态的风潮。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
幽默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以及文化中,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却很难分享幽默。同样,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幽默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翻译研究者们一直以来对字幕翻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