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卤胺类抗菌剂由于具有高效、持久、可再生的抗菌性能,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抗菌剂之一。静电纺丝法是连续生产纳米纤维的重要方法,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卤胺类抗菌纳米纤维能够充分利用纳米纤维的高比表面积来增大抗菌剂和细菌的接触面积,从而大大提高纤维的抗菌性能。然而,目前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卤胺类抗菌纤维大部分是将抗菌剂前驱体和高分子进行物理混合纺丝,抗菌剂并没有和高分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释放的问题。本文合成了几类卤胺类抗菌剂前驱体化合物,通过静电纺丝法将其和PVA、乙酸纤维素混合纺丝。纺丝结束后将所得的纤维经焙烘处理使抗菌剂前驱体和高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结合,避免了抗菌剂在使用过程中的释放问题。探索了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表征了纤维的结构形态,并研究了纤维的热性能、抗菌性能和耐紫外稳定性。第一种为含3-(2,3-丙二醇)-5,5-二甲基海因(DH)卤胺化合物的PVA纳米纤维,纺丝后通过焙烘处理使卤胺化合物与PVA分子间形成共价键,其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1min。但是高温焙烘对纤维的纳米结构有一定影响。第二种为含5,5-二甲基-3-(3’-三乙氧基硅丙基)-海因聚合物(PBA)的乙酸纤维素(CA)纤维,该纳米纤维通过焙烘处理后也可使卤胺化合物与CA分子间形成共价键,焙烘温度相对较低,仅需110℃,焙烘时间为40min,但仍然对纳米纤维的结构有一定影响。第三种为首先通过化学反应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交联到CA分子上,再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出MDI交联CA纤维。该方法不需要焙烘处理,纤维纳米结构得到保持。抗菌测试结果表明氯化后的三种纤维均能够在30min内使全部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失活,显示了优异的抗菌性能。TG和DSC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原纤维相比,氯化后的三种纤维的热性能并无太大变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氯化后的三种纤维经紫外线的照射,其纤维中的氯含量值逐渐降低。但将经紫外线照射24h的纤维再氯化,其氯含量值回复到原来的71%-85%。细胞相容性的结果证明氯化后的PBA和MDI处理CA抗菌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