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冷却条件对花岗岩热破裂力-声-热及粗糙度特性影响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热岩(Hot Dry Rock,HDR)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仍停留在基础阶段,至今未形成规模化开采。这是由于受岩体结构、地质特征、热采条件等因素所限,HDR的开采技术存在诸多问题,不同高温冷却条件下HDR热物理特征探索、热破裂程度预测与裂隙面粗糙规律研究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因此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地区中央古隆起带HDR(目标靶区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温冷却条件下复合矿物岩体热弹性力学模型,研究了内在、外在因素对岩体热破裂特征的作用机理,分别对自然冷却、遇水冷却、组合冷却、水温、高温冷却循环次数、遇水高度试件,进行了单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超声波波速测定试验、导热特性测定试验、劈裂面粗糙度特性测定试验,得到了不同高温冷却条件下岩体物理、力学、声学、热学、劈裂面粗糙度特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特性间关系,然后利用Comsol软件对不同热采条件下HDR开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产能与各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以为HDR热采条件的选取、热破裂程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对我国HDR开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工程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了高温冷却条件下一元矿物、二元复合矿物岩体热弹性新模型,指出与传统热弹性模型相比,新模型更符合HDR热弹性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后续岩体热破裂阶段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探讨了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对岩体热破裂的影响机理,从机理方面对花岗岩热破裂现象加以解释,完善了 HDR热致裂渗透理论。(2)从冷却和静置过程中岩体热物理特性角度出发。首先研究了冷却过程中浸水冷却高度、表观温度、热冲击速率的变化规律,指出热冲击速率是导致岩体产生热破裂现象的主要因素,并确定了遇水冷却后岩体出现热破裂的具体时间;发现了组合冷却下会出现表观温度异常和浸水面上移现象,由此推断出自然降温与遇水冷却区域间存在一个裂隙密集带。然后开展了静置过程中岩体物理、力学、声学特性研究,提出时效性会对试验结果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3)从冷却后岩体整体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高温冷却条件下岩体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特性变化规律,分析了各特性对岩体热破裂程度的敏感性,建立了力学-声学特性、声学-热学特性间关系,提出了利用声学手段对岩体力学特性、热学特性进行预测的方法。(4)从冷却后岩体裂隙角度出发,研制了一种新型三维粗糙度轮廓测试仪,验证了其准确性。基于自制粗糙度轮廓测试仪,设计了高温冷却处理后岩体劈裂面粗糙度测量方案,分析了不同高温冷却条件对岩体劈裂面粗糙程度的影响,建立了抗拉强度与粗糙度特性间关系,提出了从力学角度推断裂隙粗糙程度的新方法。(5)以试验实测数据为依据,结合Excel、制图、Comsol软件,建立了带有上、下岩层的基质和随机裂隙双渗透率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热采模型。从热采条件和基质、裂隙参数等方面对EGS产能、储层温度场、应变场,位移场变化规律进行模拟与分析,指出产能、温度场、位移场、应变场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应考虑储层沉降、收缩对采热寿命和微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该论文有图92幅,表14个,参考文献258篇。
其他文献
我国北方大部分路基施工的施工都是在季节性冻土或者长期冻土层上展开的,冻土在冬季负温条件下内部的孔隙水会变成固态冰,进而使得冻土具有类“岩石”的力学特性;同时,冻土内部存在的固态冰、液态水和气体互相混合,使得冻土变形和岩石变形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及冻土在外荷载作用下的流变性质也比岩石的明显。这些复杂内因以及温度、应力等外界因素导致了工程竣工后,路基上部道路、构筑物发生失稳破坏、路面鼓包开裂等现象
一般认为无烟煤不易自燃,而阳泉矿区的高变质无烟煤层开采过程中时常遇到煤中非均质赋存的伴生硫铁矿物,导致煤自然发火,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开采。论文以阳泉矿区4个典型工作面的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煤中内在黄铁矿、伴生硫铁矿物及其氧化产物对煤自燃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伴生硫铁矿物诱发无烟煤自燃的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实验研究得出,煤与伴生硫铁矿物中硫的赋存形态均以
学位
目前,湿式治理方法存在对呼吸性粉尘捕集效率低、能耗成本高、喷头易堵塞、现场适用性差等问题,而气液两相雾化降尘是一种不易堵塞、成本低廉的强动力方式,但目前国内外此类技术及理论对呼吸性粉尘的治理缺乏针对性。尤其,涉及低气、水压力下的超音速气动雾化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细观动力学特性及捕尘机理还未明确,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对超音速汲水式气动雾化细观动力学特性及捕尘机理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新型可持续能源日益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能源,其中光伏发电由于无噪声、无污染排放、清洁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未来重要电力来源之一。虽然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日渐成熟,但伴随光伏发电系统而来的电气安全和效率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其广泛发展与应用;如何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抑制和降低电压和电流冲击对设备与系统的损害、预防火灾等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光伏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遍应用和GPS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包含位置信息和文本信息的空间Web对象(简称空间对象,如兴趣点、用户签到记录等)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空间-文本数据,以空间-文本数据为背景的两种高度相关的空间关键字查询和兴趣点推荐技术正成为当前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当前空间-文本数据的查询与推荐领域中亟待解决的空间关键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逐渐增大,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逐渐增多,瓦斯治理成为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首要问题,但瓦斯抽采技术的不同决定了其抽采效果及适用条件的不同,而瓦斯抽采技术分类是提高瓦斯治理效果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回采过程中采场覆岩裂隙演化过程及瓦斯运移特性、瓦斯富集区、瓦斯抽采技术适用性、抽采技术分类、抽采组合模式及抽采效果,并分析现场实验数据
采矿废水中的不同类型污染物污染了水源和生态环境。本论文以处理矿山废水、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对采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油类物质以及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先合成金属氧化物并将其负载到二维载体中测试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性能,然后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对废水中油类物质和重金属离子进行处理,具体得出以下结论:分别合成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和二氧化锡(SnO2)并将其负载到蒙脱土、
能源结构分为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各种能源消费占总消费量的比例称能源消费结构。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资源、经济、发展等情况决定的。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技术成熟,使用安全可靠,价格相对较低,因此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但这种能源消费方式直接导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可以看出,优化能源结构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短期内难以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矿业生产过程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方式之一。因此,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进行研究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小兴安岭典型金属矿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重金属元素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重金属的迁移机制。野外取样实验结果得出铅锌矿、钼矿、铁矿、铁多金属矿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水平分布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