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散曲的喜剧性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65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诗体,元散曲鲜明的审美个性当是它的喜剧精神。尽管传统诗词并不乏喜剧作品,但直到元散曲,喜剧才第一次成为主流审美形态。而长期以来,对元散曲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其喜剧价值也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运用中西方喜剧美学理论对元散曲的喜剧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喜剧性的审美效果是笑,但还要“谐而不谑”,不引起审美主体的痛感,这是其美学内涵。根据笑的不同程度,发现在元散曲中,具有不同的喜剧形态,概括出主要的四种类型:讽刺、幽默、滑稽和嘲弄。  和传统诗词中的喜剧性作品相比,元散曲的喜剧营造艺术也有独到之处。由散曲的俗所决定,元散曲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采用了大量的代言体。虽为抒情文学,但不同于传统诗词,散曲又多叙事。它的喜剧营造艺术主要表现为:陌生化手法、戏剧性情节、巧用语言艺术。  喜剧性成为元散曲的主流审美形态,除了前代文学喜剧传统的滋养外,还与散曲的受众、创作主体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散曲作为一种“平民文学”,其传唱地点主要是勾栏瓦舍和青楼楚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市井细民,创作主体也主要是下层文人,这都决定了散曲平民化的喜剧基础,也决定了他们的喜剧需求;玩世哲学的流行、谐谑滑稽的审美风尚,培育了喜剧精神所必需的玩笑心态。  元散曲以其高质量的喜剧精品达到了中国古典喜剧的较高水平,它鲜明而强烈的喜剧品格对明清文人散曲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开先、冯梦龙等曲论家对喜剧作品的批评、收集、编刻无不显示着他们对散曲喜剧的认识和肯定,曲学大师任二北更是第一次给元散曲喜剧以明确肯定和赞扬。明清小说等俗文学中的喜剧精神显然也是受了元散曲的影响。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以先秦历史著作《国语》中的全部词汇为研究对象,切分出单音词和复音词,统计单、复音词的数量和见次,分析复音词的结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国语》词汇的总体特征.
鉴于丁玲个性及其早年经历,丁玲早期小说表现了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有着鲜明女性自我意识,但又缺乏明确人生方向的青年女性的精神苦闷。 变动的社会形势下,丁玲投入了革
王船山的学术向以“复古”为其特色,他的诗学思想也不例外,贯彻在以《姜斋诗话》为代表的诗学著作中的中心是基于儒家文艺观的思考。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为核心,船山对作家的修
原型批评是我国新时期引进的西方当代重要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在我国文学研究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
莫友芝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诗人、书法家,尤其是在版本目录学、文字训诂学上有着极深的造诣。其所撰《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清代重要的版本目录学著作,它以《四库全书简明
本文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症候及其相互关系:并置与矛盾性,分析了9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文论和后现代性文论的并置和矛盾特征及其原因,引发出关于
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在文学史上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力图把他纳入知识分子的范围加以考察,力求从一个新的视角找到认识赵树理独特价值的另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论发展的繁荣期,而这一时期出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文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范畴是文论的重要组成元素,《文心雕龙》中涉及到文学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