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分析及其相关疾病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yu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维生素D(Vitamin D,Vit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前体,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并促进骨骼生长和骨骼钙化。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特别是老年人群维生素D缺乏更为常见,但是广州地区有关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状况的研究相对偏少。  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钙吸收减少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浓度呈负相关。骨转换指标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N-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PINP)和β-I型胶原羧基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分别作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指标物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两者对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及预测骨折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研究表明中国健康的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与骨转换指标呈负相关。探讨维生素D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骨代谢健康状况。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1,25(OH)2D可促进钙吸收、降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风险、促进骨生长和更新,因此,维生素D的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有直接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不足和缺乏是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减少、胰岛β细胞加速凋亡、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危险因素,并且发现维生素D受体也分布于胰腺、血管内皮、脂肪细胞,因此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关系也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探索广州地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状况;(2)探讨维生素D与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关系;(3)探讨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方法:  筛选于2012年6-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患者,运用住院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服药史及住院期间用药、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信息,收集患者空腹血清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25(OH)D、PINP、β-CTX。分别根据性别、VitD水平、年龄、体重指数(Body mess index,BMI)、骨密度测量结果、骨代谢指标、有无代谢综合征进行分组,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 16.0)进行统计描述及统计分析。  结果:  (1)有426例老年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平均年龄79.77±7.69岁,其中女性207人,男性219人;  (2)维生素D平均水平是20.38±8.20ng/ml,维生素D充足、不足和缺乏患者比例是12.7%(54/426)、34.3%(146/426)和53.0%(226/426);  (3)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及BMI的增高而降低;补充骨化三醇或α-骨化醇患者的25(OH)D浓度与未补充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  (4)按维生素D浓度高低分组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各部位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维生素D水平升高,PTH水平降低,各部位骨密度值增高,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r=-0.205,P<0.001),与各部位骨密度值呈正相关,除腰椎外其余部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骨转换指标呈无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  (5)抗骨吸收治疗患者的β-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和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的浓度均低于无抗骨吸收治疗的患者,P值分别是0.012和0.092;  (6)426例患者中共98人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150人高血糖,282人高血压,165人超重或肥胖,130人血脂紊乱;存在代谢综合征或存在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除血脂紊乱外)的患者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无代谢综合征或无相关组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水平维生素D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低水平维生素D患者;VitD缺乏组患者高血压病、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高于VitD非缺乏组患者。  结论:  (1)广州地区老年住院患者维生素D不足及缺乏十分普遍,高龄、BMI偏高均可影响维生素D水平,控制体重在合适范围内对维持理想的维生素D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本研究纳入的老年人补充骨化三醇或α-骨化醇对25(OH)D浓度的提高缺乏统计学意义,骨化三醇或α-骨化醇对25(OH)D浓度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虑为了使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患者的25(OH)D浓度达到理想水平,补充普通维生素D可能更为有效,而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重视合理应用活性维生素D;  (3)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但关于维生素D理想浓度的探讨不能仅依据其与甲状旁腺激素的关系,尚需要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  (4)维生素D水平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均呈正相关,高水平的维生素D是维持骨密度的必要因素;  (5)老年人维生素D与PINP和β-CTX呈负相关,但缺乏统计学意义,考虑横断面的研究中维生素D对骨转换指标的影响低于对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结果的真实性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6)在患有高血糖、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患者维生素D水平低于无相应组分患者,提示维生素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相比于小潮气量肺保护性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mechanicalventilation,CMV),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对生理盐水灌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