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语利用一词的不同意义或两个不同意义词语的相同或相似发音造成一箭双雕的效果。作为一种典型的体现语言和文化特征的修辞方式,双关语在翻译中往往容易损失原本的形式和效果。不排除存在少量的偶合情况,原文与译文中会出现相应的双关语,但更多情况下,双关语的翻译难以再现原文的双重含义。这是否意味着双关语是不可译的?本文尝试运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研究法文双关语的汉译。在序言中,对本文的目标双关语进行限定和定义。研究对象集中在媒体中的双关。文章主体包括三部分。第一章介绍汉法两语中双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由于语言体系的差异,各语言双关语的构成通常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方式。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差异是双关语翻译的主要困难。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关键概念,指出其对双关翻译的指导意义。其中明示刺激交际、最佳关联、关联原则、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是介绍的重点,亦是本文分析需要运用的主要概念。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根据关联理论,话语都是具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话语是否具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需和足够条件。因此,检验双关语翻译的重要依据是能否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交际效果放在首位,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译语的选择。在两种语言相差甚大的情况下,对原文形义的保留容易造成译语读者的困惑。面对双关这种浓缩着语言与文化双重特征的方式,译者所需要追求的,或许更应该是运用双关的方式,而非双关语本身。在关联理论上,也就是建立关联的方式,而非关联本身。因为每种关联是植于某种语言之上的,若将注意力集中在关联上,则无法跨越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为了探究关联建立的方式,首先对已存在译文的双关语素材进行整理。这些例子往往偏文学性,与研究对象类型不同,但由于研究对象缺乏现成的翻译,有待作者在随后分析中提供参考译文,对现有译文中关联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指导随后的分析。对两语中的关联进行的图示分解利于对几种基本翻译方法的总结。由此得出结论:翻译是一项交际活动。通过利用译入语资源,采取合理方式重建原语的最佳关联,是发掘双关语可译性的有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