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临床实验通过进行实验组(头针+电针组)及对照组(电针组)在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及其它相关指标改善程度上的比较,分析头针结合电针对改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相关症状及指标方面是否存在优越性,从而丰富本病临床治疗手段选择。研究方法:本临床试验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为时间段,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方法,以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为依据,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门诊择选7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并分配入组。对照组选取膻中穴、期门穴(双)、肩井穴(双)、足三里穴(双)、三阴交穴(双)、内关穴(双)、太冲穴(双)、阴陵泉穴(双),取得针感后,将同侧肩井、期门穴为同组加上同一对输出电极;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取双侧额旁三线,并加上同一对输出电极。两组均采用G6805型电针机,调至疏密波,依患者耐受度调节电波强度,持续时间约20分钟。每周治疗3次,隔天治疗,经期停针,1个月经周期视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前及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乳腺增生病相关主要症状、伴随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数据记录,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22.0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因观察时间、费用等问题,有9名患者自动退出实验,其中实验组剔除4人、对照组剔除5人,最终研究共纳入61人,实验组31人,对照组30人。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针刺,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相关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为66.3%,经统计查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疗效相当。2.主要症状方面,两组在乳房疼痛、肿块质地、肿块大小各细项评分上及主要症状总评分上均存在明显改善(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程度及肿块质地情况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伴随症状方面,两组在情绪变化、心烦口苦、月经异常及总积分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实验组尚可有效改善两胁胀满症状(P<0.001),且实验组在情绪变化、两胁胀满、月经异常及总评分改善情况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4.焦虑自评量表方面,两组在总分、精神性及躯体性维度上均有明显改善(P<0.001),且在总评分及精神性维度改善情况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性激素含量方面,治疗后两组血清雌二醇含量均有降低,血清孕酮含量均有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但各项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认为,两组均能调节相关性激素水平,且效果相似。研究结论:本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头针结合电针疗法与单纯电针疗法相比,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改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疼痛、肿块质地及大小、情绪变化、心烦口苦、月经异常等情况,并可有效调节血清雌二醇及孕酮水平;但在乳房疼痛、肿块质地及情绪变化、两胁胀满、月经异常等症状的改善上,头针结合电针疗法更具优势性。据此,日后可考虑在临床上推广本法,以便提升乳腺增生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