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戏图是中国绘画作品常见的传统题材,通常以塑造和表现儿童游戏时天真可爱的形象为主。作为传统中国绘画中源远流长的一个特殊品种,婴戏题材不仅在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备受画家青睐,同时也得到陶瓷画师们追捧。婴戏图萌芽于唐代,两宋时己有专擅婴戏的画院名家,明清时期更达到顶峰,经历漫漫历史长河,中间也曾有繁荣和衰败,但总体呈现出发展中的变化态势。它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人类自身繁衍的高度关注,正如民俗所说的那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婴孩嬉戏,那纯真的表情,欢快的姿态寄托着民族传承的期盼。本文将以传统婴戏图和现代儿童题材工笔画为研究对象,在理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总结二者在内容、艺术特征、表现方式、技法运用上的相似与不同,分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同时理论结合实践,希望创作出既能延续传统婴戏图的艺术特征,又能体现现代儿童的精神面貌的作品。文章共分五个章节,在开篇的绪论中概括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以及关于此类题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以传统婴戏图的历史发展为脉络,较为系统的理清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的步步演变,并从中分析社会人文背景和伦理文化价值。第三章将讨论陶瓷婴戏图在民间的传播,以造型、民俗趣味以及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及寄托为切入点,剖析其独特的艺术情趣。第四章结合现代儿童题材工笔画,探讨其在装饰特征、艺术风格上与传统婴戏图的差异,并具体比较表现技法上与传统婴戏表现的关系,此外,对于粉彩婴戏图的大众传播和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发展状况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第五章结合自身创作谈感受,一方面自己从传统婴戏图中看到了蕴含其中的美好人性,其隽永意味吸引了我在毕业创作时选择表现儿童主题。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受到民间婴戏图质朴艺术表现的感染从而让创作摒弃复杂力求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