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作为当代美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以其创作方法多样、题材涉猎广泛备受关注,曾被誉为“美国自福克纳以来的最优秀的小说家”(Fossum、1975:285).作为严肃且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并始终致力于艺术的“道德、教育和阐释功能”(Milazzo、1989:49),并通过作品揭露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从而引起读者对现实、对人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境的关注。长篇小说《他们》(1969)是欧茨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为她获得了197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主要围绕着中心人物朱尔斯和莫琳两兄妹在底特律贫民窟艰难的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底层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困惑、迷失以及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发生的蜕变。在这部作品中,欧茨通过对美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一代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的美国梦的密切关注,引发读者对底层青少年成长这一主题的思考。欧茨作为有影响力的当代美国作家,国内文学评论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国内研究仍将焦点集中于对欧茨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暴力描写的阐释、异化主题的分析和生态批评,对其作品体现的伦理教诲价值涉及较少。同时,小说中反映出的美国社会底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种现实问题和困境具有普遍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该作品,挖掘作品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伦理因素和作品蕴含的伦理教诲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基于此,本论文旨在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欧茨小说《他们》中两位主人公——朱尔斯、莫琳兄妹在贫民窟艰苦环境中困惑、迷失至最终悲剧蜕变的成长经历,剖析二人在艰难成长经历中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所做伦理选择的动机和过程,揭示出两兄妹在追求自由与身份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及伦理选择的结果带给读者关于青少年成长的道德启示,体现文本的伦理教诲价值。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首先主要介绍欧茨的文学地位、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他们》和国内外对欧茨作品的研究现状;其次梳理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产生、发展、概念和应用领域;最后拟定本论文的框架。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文本中的伦理环境,即朱尔斯与莫琳伦理意识形成的土壤,包括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探讨两种伦理环境中阻碍朱尔斯与莫琳形成正确伦理意识的原因,揭露伦理意识和指导的缺乏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凸显良好的伦理环境对青少年形成伦理意识的重要性。在充斥着暴力混乱的社会环境和问题重重的家庭环境中,朱尔斯与莫琳不能得到正确的伦理指导和形成伦理意识,间接促使他们在由青少年走入成年的过程中做出种种非理性的选择。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朱尔斯与莫琳在确认家庭和社会伦理身份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分析其困惑的表现和产生困惑的原因,揭露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身份困境。朱尔斯与莫琳渴望通过努力成为父母喜爱的子女和摆脱卑微的社会身份,然而面对父母的漠视和粗暴对待,他们选择逃离家庭;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无力改变自己底层阶级的身份。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朱尔斯与莫琳在青少年阶段价值观和情感上的迷失以及二人在成年阶段追求自由和爱所发生的悲剧性转变,深入探讨了他们在缺乏伦理意识和伦理指导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种种非理性的选择,以及选择的动机、后果,指出伦理选择对青少年成长为道德人的重要性。为了获得自由,朱尔斯在暴乱中杀害警察获得觉醒;为了获得爱,莫琳通过勾引有妇之夫顺利得到婚姻。朱尔斯与莫琳对伦理禁忌的触犯致使二人最终无法成为道德的人。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分析小说《他们》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伦理意识、身份确立和伦理选择的失败,本论文认为小说《他们》提供了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启示。社会底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困惑、迷失和发生蜕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暴力、混乱、不公的社会环境、父母的缺位以及学校教育的失职。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伦理环境、父母的有效指导和良好的学校教育等伦理因素,任何伦理因素的缺失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不利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呼吁社会、家长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敦促青少年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