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词意境美感再现的研究——以李清照词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古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但宋词的形式更加灵活,能更细致更精妙地表达情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李清照便可称为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善用白描手法,她的词语言清丽、韵律工整、柔美温顺,总能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意境”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客体的客观形象的结合物。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同时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学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形态,是古诗词的重要特质,也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中国古词之所以历久弥新,为人们畅吟不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诗词所营造的或优美、或深远的意境。  翻译与美学的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翻译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一直以来就备受译界学者的关注。许多译界学者的研究表明,译者要想再现古词的意境美,就必须将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古词的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真切而深刻的再现古词本身的美;使译语读者也能像原语读者一样切身感受到中国古词的魅力。  本文以李清照的词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客体和主体两大角度,探究翻译审美再现的类型。论文采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和思路,在对“意境美”做了相当充分的了解后,提出以模仿、移情、象征和拟人等美学翻译手段来再现李清照词中意境之美感。这些方法的提出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在汉英翻译中完美地再现中国古诗词意境之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弘扬中国绚丽灿烂的诗词文化。
其他文献
“阐释学”一词最早应用于希腊语之中,早期阐释学的基础就是对神旨的翻译、说明和阐释。19世纪,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对各个学科领域的阐释学思想进行了综合,形成了具有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既享受到了经济福利,又感受到了外国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有人担忧人类的文化体验正越来越具有趋同性,而这种趋同性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互换,更反映了一种认知的过程。翻译过程离不开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研究,并于90年代末完成了其文化转向。各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阐明了如何实现便携式产品电池的物尽其用。  关键词:便携式产品;线性稳压器;降压一升压转换器;电池    在许多诸如手机、智能电话、数字媒体播放器或数码相机等便携式产品的设计中正出现一种增加功能或提升性能的发展趋势。这通常是通过使用一些功能更为强大的处理器并添加更为复杂的模拟电路来实现,但其结果是使应用电路的功耗更高。通过增加电池容量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耗需求,但这就需要更大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