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了情态副词“反正”的嬗变轨迹,并分析了推动其不断演化的动因,同时还结合语法化理论就前贤所观察到而未能解决的相关现象做出了统一解释。情态副词“反正”并不是汉语构词方式制约的产物,而是语法化的结果。其嬗变轨迹可以描述为历经并列短语(宋代)、复合词、副词(清末)、话语标记(当代)。这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副词“反正”的形成过程和话语标记“反正”的形成过程。在副词“反正”语法化的进程中,有三个依次产生的重要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反正”开始表达“正面反面”的意义,词义逐渐发生泛化;二是语义漂白后受到类推作用影响;三是语用推理造成主观化程度加深。在由副词语法化成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反正”经历了“动词性副词>句子副词>篇章词”的次序,其辖域由最初的谓语主要动词,逐步扩大为整个分句。由于语用推理影响,它逐步占据小句句首位置,其辖域也逐渐由小句扩展为语篇,逐渐获得了篇章词的功能。从历史上看,由于和Pollyana原则相背离,因此在原有并列结构的情况下,很难直接通过隐喻实现语法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并列结构“反正”由于其韵律上的适宜性,在出现频率上远远高于“正反”,但是由于受到同形动宾结构的竞争,故而在很长的时间内它趋于消亡。直到清代,由于其语义得到泛化,遍指整个语义场,它逐步发生了语法化。虽然“反正”这个并列结构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但是原有的勤词词汇形式仍作为自由成分保留下来,这也就是语法化理论中所谓的“分化”。在初期,由于副词用法的产生,“反正”一个词形分成了两个不同词性。副词“反正”继续语法化后,虽然话语标记的用法已经产生,但是原有的副词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失,S,NP+反正+VP的用法偶尔亦有出现,但是已逐渐式微。具体而言,“反正”这个副词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语义是基础条件,认知因素如隐喻、推理等,在不同语法性质的短语中句法位置、功能变化等方面各有侧重,句法位置则最终凸显和确认了副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