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NPV ie2基因的功能分析及其互作蛋白的筛选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immediately early2(ie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一个428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杆状病毒IE2作为反式调控因子能够调控病毒DNA的复制。BmNPV IE2有一个依赖于Ring finger结构域的泛素连接酶E3活性,且IE2能通过C-末端的双螺旋结构寡聚化。通过NCBI对BmNPV IE2蛋白的同源性比对后发现,仅有14种杆状病毒中有ie2的相似序列,且这14种杆状病毒都来源于组I NPV。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及BmNPV的所有ORF进行信号肽的预测,发现只有四个基因是与线粒体的定位相关的且在这两种杆状病毒中都存在,分别是ie2,odv-e26, odv-e56和BmNPV-gp101(Ac-ORF116)。利用TargetPV1.1软件分别对这些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除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PV,AnpeNPV)和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Anticarsia gemmatalis NPV, AngeNPV)定位在细胞质中,其他的全部定位在线粒体中。   为了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功能,本文克隆了BmNPV ie2基因,构建了重组杆状病毒分析ie2表达产物在BmN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通过融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作为可视分子标签,在感染过程中跟踪定位ie2。结果表明,感染72h.p.i(Hours post infection,感染后小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主要分布在线粒体,证实IE2可以定位于线粒体;构建带有GST-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GST-IE2融合蛋白,并与感染BmNPV48 h后的BmN细胞总蛋白进行pull-down蛋白体外互作实验。高效液相质谱结果表明,与IE2互作的蛋白总共有16个,其中8个来源于BmNPV,其他的来源于BmN细胞。按照功能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与病毒DNA复制功能相关蛋白。说明了ie2不仅能够调控病毒基因的复制与表达,而且还可能作为线粒体功能组分调节细胞内的能量供应与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ie2在病毒感染后不同时期内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ie2从2~48 h.p.i都有转录。在0-6h.p.i内,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表达量上升,6 h.p.i时表达量最高,这段时间ie2主要作用于细胞核,参与病毒细胞核内DNA的复制。在8-48 h.p.i内,ie2的表达量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感染24 h.p.i时的表达量最高。根据IE2亚细胞定位以及pull-down蛋白互作的实验结果,推测原因可能是在此时间段,ie2已经由细胞核内作用转移至线粒体中作用,同时也暗示了ie2基因不仅仅参与到细胞早期调控,而且在细胞晚期调控同样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它主要通过输血、静脉注射、母婴垂直等方式感染致病,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HCV的基因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