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测序,探索子宫内膜癌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异性改变,为通过肠道菌群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识别及长期管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后收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粪便DNA,经过PCR扩增后,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的16s r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与对照组肠道菌群之间的Alpha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组间的α eta多样性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子宫内膜癌组中有4个优势表达的差异菌群与雌激素代谢相关。通过MetaCyc数据库分析出多条肠道菌群可能作用的代谢途径。子宫内膜癌患者按照高危因素及病例类型分别分为5组,并进行组间及组内对照。5组的组间及组内Alpha多样性均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癌患者组无论绝经前后与对照组、肥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组与对照组、有生育史的与无生育史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组、合并糖尿病与无合并症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组肠道菌群之间的β eta多样性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I型子宫内膜腺癌组与II型子宫内膜癌组肠道菌群之间的β eta多样性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I型子宫内膜癌组优势表达菌群与雌激素代谢密切相关。在子宫内膜癌患者组中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与BM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癌患者优势表达菌群与雌激素代谢相关,提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2)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有优势菌群表达,提示肠道菌群的差异可能与两种癌症发病机制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