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户政治:国家吸纳视角下乡绅权力路径与形式的更迭 ——基于浙东绍兴大家户的调查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社会有着明显的家户底色,家户不仅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微型“细胞”,也是国家实施治理的基本单元。而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家户中,大户由于其独特的村庄地位和功能优势,往往更容易在当地形成权威,并在村庄治理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但从清朝末年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中央权力对地方人才的吸纳机制也经历多次转换,这对传统农村大户的权力获取路径和运用形式都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本文以传统时期浙江绍兴安桥头村的大家户鲁家为考察对象,探讨在国家政局转型时期,随着国家吸纳能力的变化,鲁家大户的权力获取路径和运用形式的更迭。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政治吸纳背景的变化,本文相应地将大户权力的获取分为三个阶段:大户权威的形成、大户获权路径的更改、大户权力的异化。本文发现,在清末民初时期,政府对绍兴地区乡村的控制程度较弱,鲁家的老当家人通过继承祖上赋予的宗族身份、经济实力和家族声望,来形成非正式的地方权威,并在村庄的纳税、抽丁、摊派和公益救济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到了民国中后期,随着国家对乡村的渗透力和吸纳能力增强,鲁家的新一代当家人除了继承祖业获取地方权威,还能凭借已有的资源参政获取当地政治权力;但在国家强化对大户政治吸纳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非制度化因素的影响,当地的政治吸纳程序呈现出半制度化特征,由此产生的各方压力也促使大户权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异化,并导致鲁家当家人的权力运用变得更具逐利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从晚清到民国中后期,随着国家政治吸纳方式的改变,大户权威实现了由村庄内部的非正式权力向地方政治权力的转变,其获权路径从继承获取这一非制度化渠道转变为选举参政的制度化渠道。但由于当地政治吸纳程序的不完全性和家户单元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原先的非制度化手段依旧存在于大户后期的获权路径中,这导致国家对大户的吸纳只能停留于半制度化的状态,而由此伴生的人情压力和政治压力也最终促使大户权力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异化。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大陆电影百年发展史中存在着三种母亲形象:“牺牲者”“离轨者”“犯罪者”,分别对应着人物原型中的“养育者德墨忒尔”“诱人缪斯阿芙洛狄忒”“蛇蝎美人阿芙洛狄忒”。《神女》《新女性》等经典电影中的母亲形象是“犯罪者”“离轨者”“牺牲者”不同的排列组合。这些形象既是男性想象女性的产物,又在反复的呈现与接受中,参与塑造了女性形象。中国电影中母亲形象的流变呈现为以下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母亲整体上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是近年发展而来的,针对对传统的认知理论的一种新的反思,传统的认知理论只关注心智过程,要么完全忽视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要么将身体于学习理论中边缘化。从具身认知的角度看,认知并不局限于听觉和视觉输入。认知来自于身体及其与环境的具体互动一—是个体的感官、知觉和运动技能共同参与的一种心理活动。具身式认知技术(具身式触摸互动游戏)的应用在教育中显现出普遍
本报告是中国股票界的话题人物李笑来著作的《韭菜的自我修养》中译韩翻译实践报告,译者以美国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音译、意译等翻译技巧,结合在翻译该文本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收获,对目前中国股市文本翻译提出了几点看法。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介绍。主要介绍了翻译文本来源、文本介绍以及翻译此文本的目的及翻译意义。目前,全世界都
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选自非裔美国女作家雅·吉雅西的小说《回家》。作为处女作,此书在国外获赞无数,广受好评。但这部小说目前尚无中文译本,选择该小说作为翻译文本对于充实国内非裔文学、了解黑人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在小说翻译中,如何将原作的风格与内容真实而传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是一大难点。尤其是对于《回家》这种具有非洲风情文化与美国文化背景的小说来说,要进行文化、情感和形象的再现更不是一件易事。英国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犯罪模式,“套路贷”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间融资需求进一步增大的产物。其发展态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率先兴起于东南沿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随后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最后演变为全国性犯罪。与此相应,相关指导意见亦率先由此类案件的高发地区出台,随后两高联合有关部门亦出台了相关意见,为此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全国性指南。“套路贷”团伙分工明确、配合紧密、专业性强,甚至有法律专业人士提供
该翻译实践报告所选原文为2014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作者是中国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从这本书中够看到俞老师的坚韧的品质,忍辱负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是本适合处于迷茫不安状态的大学生、年轻人阅读的书。这本书大致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该书讲述作者50多年来的心路历程,20余载创业风云。通过该书,作者向当下青年人分享了自己对世界和人生是如何看待的,整本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对
本实践报告书以同济大学教授张松的随笔《城市笔记》为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城市笔记》一书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于2018年出版的关于对中国城市保护、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后的感悟。《城市笔记》全文共拾叁万叁仟字,共分为五个部分,笔者选取书中核心内容“城市记忆”和“城市遗产”进行翻译,选取原文字数叁万字,译后伍万伍仟字,全部由笔者独立完成。原文想表达的内容是城市主要呈现的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
社会交往中由于他人看到的周围环境通常与自己所见不同,故从他人角度理解其所看到的信息相当重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开始,人们就已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且观点采择过程具有自动化特性。然而,以往研究往往将单个个体视为观点采择的对象,但群组无处不在,人们常常也需与群组进行社会交互活动。因此,在与不同群组进行社会交往时,能够站在群组的角度来看问题也是相当必要的。然而,鲜有研究探讨人们是否及如何在群组视角进行
东天山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多样,差异明显,首先通过收集、梳理东天山地区已发表的彩陶纹饰信息,将东天山地区的彩陶纹饰分作山南、山北地区两大区域,使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和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东天山地区彩陶纹饰的母题、装饰结构进行了探析,对东天山地区彩陶纹样和装饰结构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总结。继而分别探讨了天山北路文化中的三支彩陶文化遗存、焉不拉克文化彩陶中的典型器物腹耳壶、彩陶豆上绘制纹饰的渊源,对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