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呈现出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乘客在线网内的可选路径愈加多样,而乘客所选路径的确定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运营组织、票务清分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对乘客所选路径进行科学预测、推算成为众多学者研究所在。然而现有的两类路径确定方法中,第一类方法以logit模型为基础,旨在用数学模型描述乘客路径选择行为,适用范围广,但对乘客有限理性及选择偏好异质性考虑不足;第二类方法则对AFC刷卡数据进行挖掘与匹配,忽略了对乘客的决策行为分析,适用范围因此受限。鉴于以往研究不足之处,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勤客流为研究对象,改进第一类路径推算方法,构造更符合乘客实际选择行为的路径选择模型。以期在保证模型应用范围的前提下提升准确性,同时掌握乘客路径选择行为规律。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体现乘客有限理性及选择偏好异质性的前景理论及混合logit模型的理论原理、模型及应用进行总结;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路径选择行为的内涵、行为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2.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通勤客流,设计路径选择行为调查问卷,实施路径选择行为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含乘客个人经济特征及出行特征的RP调查部分,二是采用序列正交设计法设计的18组通勤情境下的路径选择SP调查部分。调查实施则依据一定的调查计划展开,对调查样本量、样本结构、调查方式等均有要求。最终获取792份有效问卷,共计14256组路径选择观察数据,满足预期计划要求,为后续模型标定及选择行为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3.考虑乘客的有限理性与选择偏好异质性,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通勤客流路径选择改进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对本文模型及以往研究模型分别进行参数标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属性选取、拟合优度、预测优度方面均表现更好,能更准确的描述城市轨道交通通勤客流路径选择行为,其有效性得到验证。4.依据模型标定结果中各属性参数,初步分析通勤客流的路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路径特征属性是乘客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乘客选择偏好异质性确实存在,同时发现年龄、收入、出行距离的增加会造成乘客对路径的感受效用降低,女性较于男性也是如此。其次对路径属性参数进行边际效用计算,进一步分析通勤客流的路径选择行为。明确了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及出行距离下,各路径属性发生单位变化时对乘客路径选择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通勤客流,性别、年龄、收入的差异对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不大,具体影响效果整体排序均为换乘次数、乘车拥挤度、换乘走行时间、乘车时间及换乘等待时间,但不同属性人群对于不同路径属性变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而对于不同出行距离的通勤客流,短距离下的乘客受不同路径属性影响效果与上述排序有所区别,具体为换乘次数、乘车拥挤度、乘车时间、换乘走行时间及换乘等待时间,这是由于短距离乘客乘车时间较短造成的,此外,其敏感程度也存在差异。5.对体现乘客有限理性的主观价值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探究不同参数取值对于模型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获取了在拟合优度目标下的参数取值λ=1.1、a=0.9、η=0.7,以及预测优度目标下的参数取值λ=2.3、a=0.9、η=0.2,并给出了拟合优度最优参数取值适宜乘客行为分析,预测优度最优参数取值适宜乘客行为预测的使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