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强调学习人类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又能从自己的过去了解和学习什么呢?本文旨在勾勒 1949-1954 年即《共同纲领》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轮廓,揭示其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内在历史关联,以发掘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借鉴之处。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各项过渡性政治设制及其相互关系和活动方式,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结构、政治组织和政治规范系统,即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其基本格局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为核心,以立法、行政、司法体制为主体,以干部管理体制为网络,以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为推动力。这种体制的政权形式、行为规范和功能是新民主主义的,体制运行的典型特征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但日益走向中央高度集权。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是短暂的,且处于草创阶段,其政治结构、政治规范有很多不定型、不完善、临时性的东西,带有明显的“过渡性体制”色彩。 本文认为,从 1952 年底开始,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转型,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政治体制改革,它奠定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基础。无论新民主主义政治体制还是政治体制转型,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依托大量历史文献,主要对《共同纲领》时期一些政治设施的建立过程、一些运行规则以及中共领导和执政方式的调整与变化进行了描述,同时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局部的、微观的比较,力图尽可能反映历史本质。 全文由十个部分组成。 导论。主要对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国内研究状况、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 第一章 新型政治体制的形成。重点考察 1949-1954 年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权体制,苏联政治体制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建国程序,或多或少对这种新型政治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1949-1954 年的中国政治体制2第二章 立法体制。当时的立法主体可以用“一元两级分层”进行概括,分别拥有法律或事实上的立法权限。立法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是新民主主义。围绕逐步建立人民民主法治,中共开始了转变领导方式的初步探索。第三章 行政体制。在打碎旧政权的基础上,通过逐步过渡的民主建政方式,新中国建立了各级政府机构:在中央,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在地方,则实行在大行政区下多种级制混合并存的行政建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各级政府机构设置、职权都有法律依据。在执政条件下,中共对党政分开进行了积极探索。第四章 政党体制。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不同层面表现为三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政治上,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在国家政权中,是多党共同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联合执政关系;在政党之间,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这种独创的政党关系格局,奠定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基础,又有别于此后的多党合作制。第五章 司法体制。在废除旧政权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及司法制度的基础上,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旨在保护人民、压迫反动派的审判组织和独立的检察体系,并结合群众运动和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开始了人民司法制度的创建。中共对司法工作采取了直接领导的原则与方式。第六章 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经过清理、整顿、改造和发展,中共初步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异常庞大的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体系,并依托党政两套意识形态管理机构,根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通过一定管理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整合,初步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七章 干部管理体制。随着各级政权建设的展开,中共逐步建立了党内和政府两套干部人事管理系统,并初步形成吸收录用、选拔、调配、培训、教育、审查等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在重新确立党管干部原则后,中共变革“一揽子”干部管理体制,开始实行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 第八章 体制权力运作的基本方式。主要对政治体制权力运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