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普列汉诺夫的一生,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他的哲学思想瑕瑜互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比较复杂但又占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在国外流亡的37年(1880-1917)里,他从未中断过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穷其一生都在坚持从事着哲学理论的研究。正是由于他长期做着专门的理论研究以及他个人的勤奋努力,这样就导致他的理论著述十分丰富以及涉及领域十分广阔,甚至是影响力和贡献度也是十分强的,这也就使得他在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是屈指可数的。但也正因他研究领域的广阔,他的哲学思想既有其长处,也有其难以避免的缺陷和不足。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经历了变化发展,尤其是他的政治生涯复杂多变、充满矛盾。1903年以前,他在与俄国民粹主义进行反戈一击的斗争时,逐渐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发生了从民粹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与国际机会主义的论战中,他捍卫过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过多方面的贡献,但他的思想也包含着某些缺陷,以致后来变成机会主义的观点。1903年以后,他在政治上逐渐向孟什维克倾斜,可他并不是自此就成为了一名坚定不移的孟什维克者,而是在1903年至1914年的这十多年中,其政治立场摇摆不定。在政治立场发生转变之初,为维护党内统一,他尝试消除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的分岐,这只是暂缓了矛盾的爆发。在他政治立场摇摆不定的时期,他曾坚决反对过孟什维克的取消派,正如列宁所说,他在自身政治立场不明的时期采取了某种“特殊的立场”。这一时期他在哲学上仍然写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著作,也曾反对新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与列宁成为盟友。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完全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之后,他回到了俄国。对于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他持反对的态度,但与考茨基及其他孟什维克者们有所不同,他并不攻击苏维埃政权。总的来讲,普列汉诺夫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仍不失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1903年之后,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偏差,渐渐偏向孟什维克,并成为一名机会主义者,甚至在1914年转向社会沙文主义。由于他后期错误的政治立场,致使人们以偏概全地评价他整个的思想,包括他的哲学思想,甚至质疑他后期的哲学思想。对于普列汉诺夫一生的是非功过,尤其是他后期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认真、公正、客观地作出评价。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后期所写的一部优秀著作《俄国社会思想史》和他后期政治立场的转变进行研究,来分析他后期的哲学思想,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和评价普列汉诺夫这个人。 通过阅读分析普列汉诺夫后期著作《俄国社会思想史》,进一步提炼其中的哲学思想,为接下来叙述他后期哲学思想和分析他哲学思想的演化作出必要的前提准备。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他后期政治立场的转变和他后期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分析他后期政治立场与后期哲学思想是否存在着联系。在简单了解普列汉诺夫整个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的变化后,我们可以知道他晚期在哲学上捍卫的依然是正确的东西,但我们又能很肯定地知道他晚期在政治上是“堕落的”,那么为什么他晚期的政治与哲学存在着这样的矛盾昵?这一问题将在文中作出分析和解答。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那个年代,普列汉诺夫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上进退维谷,他既主张前进,又反对冒进,他既坚定不移的渴求社会主义的实现,又极其害怕强权与暴力冲突。不论普列汉诺夫在组织路线,政治策略乃至思想理论上犯了怎样的错误,毋庸置疑的是他并未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并未怀疑社会主义终将到来。作为马克思的信徒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的先驱,普列汉诺夫自始至终相信社会主义终将到来,而资本主义终会失败。普列汉诺夫是一位影响很大的历史人物,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中,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他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杰出理论家。对他的各种著作及思想的研究在今天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