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弦琴与塞壬之歌——诗歌音乐性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性研究是诗歌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的论述颇多,但总的来说,还缺少突破性,因此,这一论题尚留下颇为广阔的论述空间.诗与音乐属同源艺术,曾同为原始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文化渐进,彼此分立,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然而至今它们仍"藕断丝连",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不可能被最终斩断,另一方面是艺术各门类不断要求打破形式壁垒的内驱力加强了它们之间的渗透.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音乐性现象.根据苏珊·朗格的理论,艺术是一种通过非推理性符号创造出来的幻象,每一艺术形式都包含一个主要的艺术幻象和诸多由其他艺术形式渗透进来的"二级幻象".音乐性正是诗歌中的一个"二级幻象",它是形成诗歌情感生活幻象的重要方式.诗与散文都是通过语言符号形成的文学幻象,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功能上,也即方法与效果的差别.音乐性正是造成诗与散文功能性差别的重要因素.音乐性的参与使诗歌形成了迥异于散文的文学幻象.诗歌音乐性的表现方式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节奏和韵.汉语本身独特的"音顿"节奏现象决定了汉语诗歌节奏方式的独特性;汉语诗律对韵较强的依赖性对也汉诗音乐性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音乐性是不可能从诗歌的整体性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无助于诗歌内在情感和意义的传达,其存在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我们应当警惕那种抽象地谈论音乐性的倾向.
其他文献
近现代旧体言情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从清末民初到二十年代以鸳蝴派为创作主体的哀情小说的兴起,此时的兴起,与时代思潮关系密切,情理冲突中体现了爱情至上观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以战争为时代背景,处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转型期.该文以四十年代小说文本中的一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事叙述的解构式例析,来揭示战时知识者观审
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广袤天空中,沈从文是一颗璀璨而又孤寂,晶莹而又独特的星星.其作品多关注湘西底层人们的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蕴涵丰富而又深厚的民俗文化知识.因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