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十堰市3-15岁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种眼生物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十堰市3-15岁学生提供个性化防治近视的临床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512例(1024只眼)3~15岁屈光不正学生,并按年龄大小分为4组,分别为:3-6岁组、6-9岁组、9-12岁组、12-15岁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按照屈光度大小分为5组:远视(>+0.50D)、正视(+0.50D~-0.50D)、轻度近视(-0.50D~-3.00D)、中度近视(-3.00D~-6.00D)及高度近视(<-6.00D)组。通过晶星900检测获得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水平方向角膜曲率(K1)、垂直方向角膜曲率(K2)等。通过B 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一使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用率表示;男女生的屈光参数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等效球镜屈光度组间各类眼生物学参数(如:角膜曲率半径、眼轴长度、轴率比、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性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等效球镜屈光度与各屈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远视发生率在3-6岁组发生率最高(273/374,72.99%),在12-15岁组发生率最低(17/18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125,P=0.000)。而近视组发生率则在12-15岁发生率最高(147/186,79.03%),在3-6岁组发生率最低(29/374,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750,P=0.000),十堰市女生近视发生率比男生要低(P=0.020),各年龄组男女生近视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岁以后儿童的近视发生率逐渐增加,并且增长的幅度最大。(2)随着年龄增大,男女生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呈现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大眼轴总体呈现增长趋势(P=0.000),在不同年龄段,男生的眼轴(AL)均大于女生(P=0.000;P=0.000;P=0.002;P=0.003)。随着年龄增大,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的变化趋于平稳(P=0.66)。轴率比(AL/CR)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P=0.000),3-15岁男生的轴率比(AL/CR)均大于女生(P=0.002;P=0.001;P=0.000;P=0.000)。晶状体屈光力(LP)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小(P=0.000),且各年龄段男生的晶状体屈光力(LP)均小于女生(P=0.002;P=0.001;P=0.000;P=0.000)。(3)不同屈光组间的等效球镜屈光度(SE)、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轴率比(AL/CR)、晶状体屈光力(LP)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屈光组的屈光参数与等效球镜度数(SE)的相关性差异并不相同。近视组中的不同等效球镜度数对应不同的轴率比,远视眼的轴率比(AL/CR)均低于3.0,而三组不同等效球镜屈光度(SE)的轴率比均高于3.0。眼轴长度(AL)每增加1个单位,等效球镜屈光度(SE)改变-1.85个单位,轴率比(AL/CR)每增加0.1个单位,等效球镜度数(SE)改变-1.20个单位,晶状体屈光力(L P)每减少1个单位,等效球镜屈光度(SE)改变0.5个单位。结论:在本次研究中,十堰市3-15岁儿童的屈光状态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改变,近视率从6岁后儿童近视的增长幅度最大,提示6-9岁是近视发生的活跃期,6岁后是控制近视发展的关键阶段。3岁以后,角膜曲率趋于平稳,人眼轴的增长主要由晶状体屈光力的下降来代偿,眼轴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晶状体屈光力呈降低趋势,眼轴随等效球镜度数降低呈增长趋势,而晶状体屈光力呈降低趋势,十堰市女性儿童的眼轴长度均值均小于男性,晶状体屈光力均值均大于男性,两者共同协调作用,影响近视的发展,采用轴率比来评估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比单纯以眼轴评估更加可靠、敏感,年龄增大,则轴率比增大,等效球镜度数减小,则轴率比增大。轴率比大于3可认为是正视眼向近视眼发展的高危指标,且轴率比的大小可用于判断近视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