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胰腺癌细胞表面核仁素的表达情况,考察核仁素特异性适配体—AS1411在体内、外靶向性和抗肿瘤效应,并对其在胰腺癌诊断、成像和靶向抗肿瘤的功能和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通过酶酶酶酶酶附方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核仁素水平,并利用酶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核仁素的表达情况。2.利用人工合成的富含有G的Strand A(-TAMRA-5’)和富含有C的Strand I序列(-BHQ2-3’),在0.01M磷酸盐缓冲液(PBS)中,退火形成“signal-off”型靶细胞触发构型变化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imotif based activatable aptamer probe,I-AAP),利用I-AAP探针中含有的AS1411靶向胰腺癌细胞(Panc-1)膜表面的核仁素和i-motif具有pH酸性环境双响应性,考察该“signal-off”型I-AAP探针在胰腺癌细胞的成像功能。3.抑瘤效应在细胞学实验,通过CCK8、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迁徙、周期等探讨适配体AS1411的抑瘤效应。4.荷瘤鼠抑瘤效应考察,通过裸鼠皮下注射Panc-1细胞构建胰腺癌模型,分对照组和AS1411注射组,隔天注射,经10d注射后观察瘤体体积变化及相关酶酶组织化学伊伊差异。[结果]1.胰腺癌患者的血清核仁素水平为6.93±2.06(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6±2.01(ng/mL)(P=0.023),血清核仁素对胰腺癌的诊断Cutoff值为5.14ng/mL、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55.0%;胰腺癌中核仁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本课题构建的“signal-off”型I-AAP探针在有Panc-1胰腺癌细胞和pH为6.0和6.5的0.01M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中才具有荧光效应,而在pH为7.0和7.5的0.01M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中无荧光效应,“signal-off”型I-AAP探针具有靶向胰腺癌和肿瘤微环境的酸敏感响应成像效果。3.AS1411进入Panc-1细胞观测实验,实验发现,经孵育30min后AS1411即可被摄取进入Panc-1细胞内,2小经达到峰值;AS1411对胰腺癌细胞具有一定抑制效应,且具有一定的经间依赖性,经AS1411处理后的Panc-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侵袭减弱(P=0.0467);72h后细胞的迁移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而且实验发现AS1411可以令Panc-1细胞阻滞于S期,AS1411组S期细胞为(24.57±1.33)%高于对照组(18.43±1.28)%。4.经0.2 mL 5×10~6个/mL的Panc-1细胞注射的裸鼠,经20天后均有瘤块形成,组织HE伊伊表现为低分化腺癌;经10天注射AS1411治疗后,AS1411注射治疗组瘤体体积为(240.2±36.5)mm~3明显小于盐水注射的对照组(315.9±39.2)mm~3。[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血清和癌组织中核仁素呈高水平表达。2.“signal-off”型I-AAP探针通过利用胰腺癌细胞表面的核仁素及肿瘤微环境的低pH响应,有望发展成为一种低背景、高特异的分子病理示踪技术。3.AS1411在体内、外对胰腺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