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电能传输与分配、电压变换的枢纽作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分析,发现潜在故障、减少并预防变压器故障发生对提高电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分析(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反映变压器工作状态和特征气体之间的映射关系,能够准确及时地诊断出变压器内的各种故障类型,是变压器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DGA数据与故障类型关系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基于DGA数据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新方法。
  提出了基于ReliefF过滤式特征选择的DGA特征量优选方法。目前应用于DGA的特征量较少,并且选取特征量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很难进一步提升故障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ReliefF的特征量优选方法。首先,根据DGA气体浓度数据构造出27种特征量作为故障待选特征集,扩大了DGA特征量选择范围。然后,采用ReliefF算法对待选特征量进行分析,计算特征量可分性指标,根据指标进行故障特征量可分性排序,量化地描述出特征量在区分故障类型上的能力,为后续的诊断模型的故障特征量选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提出了基于贝叶斯优化(BO)随机森林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针对当前诊断模型大多基于单一算法,诊断精度不高的问题,采用了随机森林(RF)集成学习建立诊断模型。针对集成学习参数众多,缺乏高效准确的参数寻优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优化随机森林(RF)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多个决策树构成RF故障诊断模型,然后将高斯过程(GP)作为概率代理模型、提升策略(PI)作为采集函数,构建贝叶斯优化(BO)算法,进行RF模型参数寻优。利用RF模型对已排序的特征量进行筛选,得到11维的ReliefF优选特征集。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GBDT和随机森林诊断模型进行变压器故障诊断,结果表明与DGA常规特征集相比,ReliefF优选的特征集准确率更高,且对各类诊断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均可提升其诊断准确率;在各诊断模型中,RF诊断模型准确率最高。
  提出了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与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单一学习器相比,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EL)能够组合分类器群实现更强的泛化能力,达到更好的诊断效果。传统集成学习中的基学习器基于同一种算法,属于同质集成,个体学习器之间差异性不足,并缺乏系统的结合策略。针对该问题,将Stacking集成策略运用到故障诊断中。以多层感知器、k最近邻、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为初级学习器,随机森林算法作为结合策略,建立Stacking诊断模型。该方法以ReliefF优选特征集作为特征量,经过各初级诊断模型得到初级诊断结果,然后元学习器随机森林模型将各初级学习器组织起来,将初级诊断输出结果作为元学习器的输入,进行二次诊断。此外,还对四种算法运用同质集成方法,建立同质集成诊断模型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多种异质学习器可以增强模型泛化能力,提高诊断正确率,精度优于单个分类器和同质集成分类器。
其他文献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手段,近年来因其无燃料消耗、无污染物排放、灵活配置等优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分布式光伏因其分布广、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对世界范围内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广。然而,随着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日益普及,用户不稳定的实际负荷与间歇的光伏输出功率耦合在一起,使得用户的负荷模式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小规模的分布式光伏系统通常位于电表的后端,
随着光伏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传统光伏电源缺乏惯量、阻尼的特点以及面对交流侧低电压故障需要退出运行的问题,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日益严峻的威胁。作为解决这些问题被提出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与低电压穿越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与少量应用,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往往关心技术的功能实现与优化,却少有人关心技术应用后的实际外特性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针对目前少有虚拟同步发
学位
由于全球性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通过逆变器接入电网,电力系统呈现低惯性、低阻尼的发展趋势。为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概念,即利用分布式电源逆变器模拟同步机外特性,从而为系统提供必要的阻尼和惯量支撑。作为虚拟惯量的物理基础和能量来源,虚拟同步发电机储能单元的配置直接影响着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性能和成本。本文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惯量支撑和一次调频两大基本功
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随之增加,但同时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挑战。由于风力发电中风能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频率波动、电压不稳定等不利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对目前电力系统的电压和频率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作为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基础的理论支撑,探讨适合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电压和频率控制模型。  其次,由于目前双馈风机普遍采用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直流微电网具有线路损耗小、分布式电源渗透率高等优势,且不存在频率、相位同步等复杂的稳定性问题,但由于系统惯性小,其直流母线电压易受间歇性新能源及负荷波动的影响而发生突变。端口换流器采用虚拟电容控制,使其模拟电容充放电特性,能够为直流微网提供惯性支撑,改善电能质量,即在控制层面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且虚拟电容值大小可调,更增强了该控制方法的灵活可控性。但系统采用该控制策略时,虚拟电容的灵活调节
学位
随着分布式电源及直流负荷容量的快速增长,直流配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和直流负荷的理想接入方式受到广泛关注。直流变压器作为直流配电网的关键接口设备,具有电气隔离、电压控制灵活等技术特点。在众多DC-DC拓扑中,双有源桥变换器(Dual Active Bridge,DAB)因功率密度高、能量双向传输、调节速度快等优势成为直流变压器最适用拓扑。直流母线电压相对稳定,而新能源及储能设备出口电压可能波动较大,不
随着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在电力线载波领域的实用化,电力线载波通信这一传统的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再一次受到广泛的关注,有望成为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城市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中压地埋电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信道模型,并分析了其信道特性。  首先,介绍了典型中压地埋电缆的结构与相关参数,为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基础参数。  其次,将多导体传输线模型与回路分析相结合,通过改进模态分
近年来,随着大量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s,EV)、微网接入配电网,传统配电网出现潮流由单向流动变为双向、线路容量不能满足要求、运营控制策略无法适应新环境,为此,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ADN)应运而生。分布式能源出力的强间歇性以及大量EV无序充电对ADN的优化调度带来新的挑战。同时ADN系统中的利益主体都有追求
直流配电网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提高新能源渗透率、增强系统可控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由此成为未来配电网的发展新方向。然而,网内众多的直流端通过电力电子换流器并网,接入的几乎无惯量和阻尼的电力电子设备给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与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分布式能源、负荷频繁投切、大电网扰动等引起的瞬时功率波动,均会对直流电压的质量及其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引入虚拟直流电机控制来提高直流电压质量。为了使各直流端
开发清洁能源刻不容缓,而我国地府辽阔,势必带来风电远距离大容量输送问题。而风电场经柔性直流输电并网具有发展前景。电力系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发展的同时,使得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针对风电场经柔直并网系统交互作用及稳定判据主要从3个层面展开研究。  第一层面以惯性角度研究,本文以双馈风机转子侧换流器为例,推导换流器件的惯性表达式并解释其惯性的物理意义,同时将其与电力系统的传统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