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TL),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抑郁症的部分病因。并通过观察抑郁症组患者在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前后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变化情况,观察MECT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并探索端粒长度与MECT抗抑郁治疗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并接受MECT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观察组基线时及MECT治疗1月后的临床资料,包括HAMD、HAMA、SSI量表评测等。MECT治疗1月后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将患者分为有效组(HAMD减分率≥50%)和无效组(HAMD减分率<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健康组与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端粒长度。比较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电休克治疗前后端粒水平的差异,分别考察不同疗效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资料及端粒长度的差异,探讨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疗效指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抑郁症组基线时端粒长度、治疗后端粒长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组男性和女性的基线端粒长度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2.正常对照组端粒长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935,P=0.000),且端粒长度无性别差异(P=0.939)。根据性别,有无诱因、阳性家族史、自杀观念,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或焦虑症状等将抑郁症患者分组,端粒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抑郁症患者端粒长度与病程、年龄、HAMD量表、HAMA量表评分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以正常组端粒长度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将研究对象分为短端粒组与长端粒组,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短端粒组的患病风险是长端粒组的10.21倍(adjusted OR=10.21,P=0.000)。之后,我们又根据正常对照组端粒长度的三分位数为分界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短端粒组患抑郁症的风险是长端粒组的17.24倍(P=0.000),中端粒组的患病风险是长端粒组的3.69倍(P=0.048),并且抑郁症的患病风险与端粒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相关性(OR=0.08,P=0.000)。4.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后HAMD、HAMA、SSI的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ECT治疗前后整体的端粒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378。5.MECT治疗结束后,根据HAMD量表减分率评估疗效,有效组35人,无效组25人。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有效组的端粒长度增长(P=0.003),而无效组的端粒长度较基线时短(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端粒缩短可能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2.端粒可能是反映MECT抗抑郁治疗疗效的新型标志物,有效的MECT治疗可能恢复端粒长度。